天天健身,别忘了养生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健身;健身是一种体育项目,如各种徒手健美操、韵律操、形体操以及各种自抗力动作,体操可以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身体强健。
现在看看什么是养生,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健身和养生大家可能觉得两者大同小异,其实他们是小同而大异。
首先,养生与健身的预期目标不同。健身追求的是强健,养生追求的是康健。
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训练战士设置的,为了提高士兵战斗训练的兴趣,所以,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士兵强壮的体魄,会对一些战斗的胜负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高士兵战斗力设计的竞技健身,在中国是划在武术里,民间摔跤、抓羊、玩石锁等也属此类,但武术与民间竞技,不属养生,甚至与养生的目标恰恰相反。
但体能和技能的训练还是需要的,不仅是将士需要,在日常的劳动中也需要,但体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损健康,怎么办?除了用游戏来代替竞技健身,作为适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练武的人另修养生功夫。中国养生术的动功——导引术起源很早,相传大禹就创造了禹步,据说就是道士在仪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确记载的是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导引术终于和技击术(武术)合流,形成了太极拳及其理论。
其次,养生与健身的锻炼理念不同,严格来说,健身讲锻炼,养生讲修炼。
锻炼从养生文化看来,恰恰是有损于健康的。因为超强的压力,就像使机器超负荷运转,可能一时间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对机器的寿命有损害。而从养生角度看来,健康主要是内脏的健康,因为内脏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体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处理得当,对生存无妨。养生是从生存角度来定义健康的。
按养生理论说,绝大多数人的内脏生来就是健康的,婴儿的内脏最健康,所以,《老子》中用“婴儿”、“赤子”来比喻理想的元气充盈的状态。后来内脏之所以会有病,除了自然的物极必反,发育到极致,就转入退化的原因外,主要是有损内脏健康的因素起了作用。佛教称为“四大不调之病”。
损害内脏健康的因素很多,饮食不当,起居违常,心情忧郁,外邪入侵,除外邪入侵(如现在说的病毒、病菌感染,致癌因素、有毒物质等)难以避免外,其他因素都是主观意识造成的,也可以由改变主观意识、不良习惯加以克服,这种改变就叫“修”,就是把后天加上去的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去掉。
总而言之,健身强调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锻炼,能够强筋壮骨、拉长筋腱、疏通经络,并起到保健、疗疾、益寿之作用。而养生既强调外在身体运动型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的锻炼,即“精、气、神”的培养。所谓“养气”、“养神”、“养精蓄锐”等就是对养生之说的形象注解。就人体而言,生命最宝贵的是“精、气、神”。身体强弱、健康好坏和寿命长短,取决于“精、气、神”的状态,故中医称为人生“三宝”。健身,是通过运动消耗一部分多余的卡路里,使身体强壮起来。但是,当一个人的运动消耗没有及时得到补偿,疲劳没有恢复,身体透支形成亏损时,即是消耗了过多的“精、气、神”,长期下去还会致病。而养生则是一方面有适当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能增加“精,气,神的养护,它的付出少于产出,既开源又节流,有益身心健康。
所以,要健身先养生,既要健身也要养生。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并非出自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玄裔堂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