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未来,人工智能将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新的市场和就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迅速,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均居全球第二,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大国之一。
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优势因素不少:比如开放的市场环境、海量的数据资源、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但短板也非常明显:比如基础研究和原创算法薄弱、高端元器件缺乏、没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等。
AI产业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两会热议话题之一。继人工智能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政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无疑人工智能也属于“两新”的重要内容。
此次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应用“大显身手”,让民众亲身体验了AI的强大算力:医疗机器人、影像分析、大数据分析、智能红外测温、面部识别等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举例来说,AI能够秒级完成上百张CT影像筛查,让诊断效率提升至少10倍,大大缩短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和CT影像的判读时间。
专家表示,我国在算法和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可控的比例较高,但在芯片、操作系统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理论层面,能够“自研、自产、自用”的比例还不高。
在AI产业的全球生态中,中国的位置在哪里?
首先,中国的AI研究论文及高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一。
其次,中国的AI专利数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10月,全世界申请的专利数量累计达7. 2万件。中美两国分别占到3成多,随后是日本,占到1成多。2019年3月,《日经亚洲评论》发布报道,在统计了过去三年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0名的企业后,发现中国公司的AI专利申请总量大幅领先于美国。此外,中国AI企业的数量也翻了一倍多。
第三,在中国,AI项目吸引的风险资本投资数世界第一。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到了全球融资总额的60%。
第四,中国AI公司的数量排在世界第二。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
第五,中国的AI人才储备,目前是世界第二。截至2017年底,全球范围内的AI领域人才储备约在204,575位,其中美国占了28,536位,列世界第一。中国以18,232位屈居第二。
中国人工智能的潜力有多大?
中国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全球大国,并在很多技术领域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中国市场已经为很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 的增长机遇。根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的统计,美国信息技术领域有14%的营收来自中国。
根据IDC的《全球人工智能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支出将达到325亿,五年复合增长率32.8%,占全球整体支出的约12%
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已在中国的医疗、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爆发式发展应用,形成“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终端、系统及配套软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与此同时,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世界人工智能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26.2%,而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也将在2020年达到71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44.5%。
中国AI发展的“掣肘“在哪里?
尽管中国已在AI研发、商业应用领域拥有强大优势,但中国已经预见到,和美国相比,在如下领域还有颇多“掣肘“。
首先,是中国缺乏顶尖AI人才。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了AI的全球“巨头“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AI的所有相关领域都是中国的强项。在顶尖AI人才的排行榜上,中国仅名列第八(中国977位,美国5,518位)。
作为应对,中国已启动若干个AI人才培养的五年计划,预计培养500位AI导师、超过5000位AI领域的优秀学生。李开复曾做这一的比喻,“用国际象棋打个比方,”他说,“特级大师大部分仍在北美,但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大师级AI科学家。”
其次,是中国就AI技术标准的建设落后。人工智能标准的先进与完善与否,关系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 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美国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欧盟发布了的“人脑计划”,日本实施的“人工 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均提出了要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旨在抢占新一轮科技主导权。
中国虽然在人工智能领域虽然具备了良好基础,语音识别、视觉识别、中文 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实现了突破,也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环境,但整体发展水平 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核心算法、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等方面 差距较大,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中兴出口受限等事件以后,中国政府已将技术标准建设上升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增长同等高度。
再次,是中国AI软件平台/框架研发能力不足。依赖美国的深度学习框架,被视为是中国AI生态系统存在的一大缺口,可能阻碍2030年之前与美国缩小AI技术差距的计划。中国在AI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薄弱,这个事实越来越让人担忧。因为除了数据、半导体和计算能力外,AI生态系统还包括算法和框架之类的基础性技术。
虽然中国可以在海量数据访问,半导体开发这两项关键基础性技术上投入很多,但对开发基本AI技术基础设施的关注却相当少。在基础框架上,中国对源自美国的框架依赖较深,这是其AI生态系统的一大缺口。
美国Georgetown大学安全和新兴技术中心的战略主管Helen Toner说:“中国显然想要在AI领域称霸世界,但如果开源框架基本上被美国主导,很难想象中国会被视为全球领导大国。”
“如果美国果真阻止中国用户访问开源框架,这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AI行业。” AI科学家Kelvin Wang如是说。
2020年3月25日,旷视宣布推出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 “天元(MegEngine)” ,成为国内第一家开源AI框架的AI企业。但截至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机器学习框架,比如TensorFlow (Google), Spark (Apache), CNTK (Microsoft), and PyTorch (Facebook)等,没有一个是在中国研发的。
最后,也可能是最严峻的问题,就是中国半导体芯片行业欠发达。尽管中国包揽制造了全球65%的个人电脑、笔记本、台式机,以及将近85%的手机,但这些数码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芯片,往往是在美国设计、在台湾或韩国制造,再由美国公司进行软件开发的。我们都知道,苹果手机里价值量比较低的部件都是在中国制造,但这些部件的价值在整部手机中所占比例不到2%。
以华为此次被美国加强制裁事件来说,目前中国的高端芯片生产,还较多依赖于美国的设备和软件。根据IC Insights统计,2019年中国只有195亿美元的芯片可以被视为国产芯片,占当年市场总需求(1250亿美元)的15.7%,仅略高于2014年的15.1%。
从IC Insights统计口径来看,2024年中国IC产值能达到430亿美元,最乐观估计,占全球产值比例仅为10%左右。此外,中国在非存储器领域也落后较多,无论是模拟芯片、混合信号芯片,还是服务器用处理器、高性能MCU及专用逻辑芯片,中国在上述产品的主流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在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抱有研究兴趣的学者中,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牛津大学的Jeffrey Ding认为,中国的数据优势被夸大了。“现在很多人声称,中国的数据优势意味着它将在部署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获得领先优势,但我认为这种说法言过其实。
2020年3月25日,旷视宣布推出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 “天元(MegEngine)” ,成为国内第一家开源AI框架的AI企业。
5月20日,国内首款搭载国产AI芯片的智能汽车开启预售。
5月25日,中国工信部部长对外介绍到,中国每周大概增加1万多个5G基站,2020年4月份增加5G客户700多万,截止当时中国5G客户累计已超过3600万。
2020年,AI在中国的“落地大考”仍在继续。
---------------------------------------------------------------------------------
(powered by 搜芯易http://Sourcengine.cn)
在搜芯易http://Sourcengine.cn查看由2600+可追溯供应商提供的2000万+种电子元器件,全球实时库存、超过5亿+元器件数据表信息(包括进出口准入、海关流程信息),精准判断业务走向,并提供全球战略性库存选择。
上一篇: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