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国家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决定将AR技术纳入专项建设内容以来,AR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AR产品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家政策的层层加码,作为AR技术的重要硬件载体的AR智能眼镜渐渐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但是,我国的AR产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仍有不少空白领域待发掘。以下就国内AR智能眼镜发展难点作简单分析:
难点一、国内企业竞争力偏低
我国AR智能眼镜行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偏低。本土的AR智能眼镜生产企业普遍呈现生产技术落后,设计能力欠缺的状况。此外,本土AR智能眼镜制造企业很少有独立的研发设计机构,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加工方面仍需依赖国外先进机械设备及相关生产技术。
本土自有知名品牌少,这方面的相关技术及人才欠缺,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足。国内有大量的企业只是为国外智能眼镜厂商代加工,本质上根本不具备相关设计能力,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即便有,在国际消费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也较低。要实现快速发展,还需要在行业标准、行业方向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建立相应的行业人才培养机制,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难点二、成本高昂,使用感不佳
在硬件方面,AR智能眼镜作为智能人机交互设备,迫切需要在使用方式上做出改变,提升使用体验。市场上的AR智能眼镜在外观上虽然充满了十足的设计感,但基本上都需要搭配智能手机使用,其独立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用户无法单独携带。
在软件方面,目前大部分AR智能眼镜都提供了一些智能眼镜独有的功能,同时起到了智能手机配件的作用。但与之配对的、可运行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量并不多,使得AR智能眼镜功能受限。
此外,硬件不足、内容不足、成本高、应用场景不够等也是AR智能眼镜目前的发展通病,使得AR智能眼镜还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消费级产品。
难点三、相关技术有待完善
AR智能眼镜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语音识别技术有待提高。目前的语音识别技术受实际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的限制比较大,噪声、天气等极易导致AR智能眼镜无法正确识别语音指令,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图像识别技术有待提升。但当前图像识别技术容易受到光线亮度等的干扰,从而严重影响图像识别的准确性与速度。
增强现实技术有待优化。当前增强现实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增强现实系统都运用在预知的环境中,针对非预知环境的增强现实系统较少。
眼镜操控方式有待简化。“解放双手”是AR智能眼镜的最大亮点之一,但现有的AR智能眼镜控制方式相对复杂,在实际环境中可操作性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