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已经从传统的通讯行业间合作迅速演变成通讯与工业、通讯与农业、通讯与旅游、通讯与城管等等跨行业的合作。物联网已将自己联物、移动与协作的强大特性,完全渗透到了城市生活的各行各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智慧,让政府的决策更加高效科学,更创造了无限的商机。
说到物联网,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大、物、云、移”四大金刚里面,物联网的诞生时间是最早的。确切来说,它比互联网的诞生时间还要早。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它就已经以传感网的身份,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80年代左右,随着TCP/IP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出现,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局域网和广域网迅速普及,并最终催生了伟大的全球互联网。
传感网受上述技术的影响,也逐渐将自己的数据传输通道IP化、以太化。与此同时,伴随传感器技术的飞速进步,传感网开始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工业及民用领域。
1996年,澳大利亚研究机构CSIRO在美国成功申请了无线网技术的专利,从而将Wi-Fi这一新兴事物带到了我们的面前。不久之后,1998年,蓝牙技术也出现了。
以Wi-Fi和蓝牙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很快得到普及和推广,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传感网迅速吸纳了这些无线通信技术,并借此向家庭及商业应用场景延伸。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他也因此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提出,传感网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也是从这一年起,英国卫报、科学美国人和波士顿环球报等主流媒体开始使用“物联网”这一叫法取代“传感网”,两者开始明确划分界限。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这份报告,算是从官方层面正式给“物联网(IoT)”授予了一个合法的身份。
我们国内老百姓对物联网的接触和了解,也差不多是从那一时期开始的。
不过,当时人们对物联网的理解,更多是基于一个名词——智能家居。
在很多人看来,物联网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物联网就是把物连接起来,要么用有线连,要么用无线连。
有线的话,就要到处布线,成本太高,难以普及。无线的话,受限于频谱资源的分配,民用领域能够免费用的,只有Wi-Fi、蓝牙使用的ISM免费频段(例如2.4GHz)。
Wi-Fi、蓝牙这些技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通信距离太短,最多只有几十米。
因此,它们所能适用的场景,想来想去,就只有室内场景(家庭、办公室)了。厂区、林区、渔区、牧区、公共道路等室外场景,根本没办法用(要么就成本太高)。
除了智能家居之外,还有一个物联网场景被广泛看好,而且确实取得了实质进展,那就是以NFC、RFID为代表的超短距离近场通信技术。
你不是通信距离短嘛,干脆脸贴着脸通信得了。
NFC和RFID这样的技术,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物料管理、商品支付、身份认证、门禁通行等场景,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回到智能家居这个话题。
2005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成功,人们陷入了对数码产品的狂热。很多人认为,数字生活时代全面到来了,智能家居马上就会迎来大爆发。于是,全国涌现了大量的智能家居企业,希望搭上风口,大赚一笔。
然而,风口并没有如期而至,这一等,就是十年。
就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通信工程师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可用于长距离通信的物联网技术。
很快,他们就盯上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2G/3G技术。
借助基站,可以大幅增加物联网的覆盖范围,从而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
于是,在这期间,大量的2G/3G物联网卡终端入网,形成了物联网市场的主力军。
2013年,国内发放4G牌照。没过多久,4G LTE就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普遍覆盖。
有了4G之后,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将4G用于物联网应用。但是,4G是高端网络,不仅速率高,成本(芯片、模组、套餐)也高。大部分物联网场景并不需要这么高的速率,也承受不起这么高的成本,只能继续使用2G/3G,赖着不走。
2015年,华为和高通突然领了两个娃走进家门,并告诉我们,其中一个娃叫NB-IoT(窄带物联网),另一个娃叫eMTC(增强型机器类型通信)。两个娃都是LTE的表弟,要一起打天下。
说白了,NB-IoT和eMTC都是简化版的LTE,速率更低,成本更低,可以同时连接的终端数更多,专门用于物联网场景。他们有一个统称,叫做LPWAN(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大佬们对NB和eMTC非常满意。他们心想:“你看,路都给你们造好了,就往这走呗!”
结果,市场和用户并没有非常买账,他们一方面觉得NB-IoT的网络覆盖不太好,另一方面觉得NB-IoT的成本依旧太高。于是,他们反而盯上了另一个“不起眼”的技术,那就是——Cat.1。
关于Cat.1的由来,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家可以看这里:Cat.1是从哪来的?
简而言之,Cat.1就是LTE。Cat.1终端的速率可以对标3G,能够无缝接入现有的LTE网络,基站无需进行软硬件升级。在芯片模组成本方面,Cat.1的集成度更高,硬件架构更简单,价格更低。
也就是说,Cat.1既有网络覆盖优势,又有成本优势。
Cat.1在2020年彻底火了一把,不仅判了国内eMTC的死刑,还抢了NB不少份额。如今的Cat.1,依旧处于高速上升期。它的成功,验证了那条永远正确的真理——“在成本优势面前,所有的高科技都是纸老虎。”
再来看看5G。5G三大应用场景里面,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落地极不顺利,拉不开与4G的差距,现在处境尴尬;mMTC海量机器通信,本来是NB-IoT和eMTC的演进,结果指标超前,NB和eMTC都够用,干脆把兄弟俩转正,直接升级为5G。(没想到,还被Cat.1狠狠滴挖了一把墙角。)
目前,最被寄予厚望的,只剩下uRLL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也是用于物联网。但是能用到的场景,并不算多,只有远程驾驶、智能制造、远程手术等。
折腾来折腾去,国内就形成了现在的物联网技术演进格局:
随着2G/3G的退网,绝大部分的3G和少部分的2G,将迁移到Cat.1。大部分的2G,将迁移到NB-IoT。eMTC在国内基本上没戏。LTE Cat.4补足辅助Cat.1。
说完了技术,再来说说产业。
如今的物联网产业,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状态。没有人怀疑物联网的价值,但很少有人能够在物联网里真正赚到大钱。
物联网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只要会点单片机嵌入式,就可以搞个小项目起步。早些年智能家居火的时候,就有很多团队入局,通过写物联网项目BP(商业计划书),找投资人要钱。虽然后面倒了一批又一批,结果又进来了一批又一批。
现在进来的这帮人,不仅搞WLAN短距离物联网,还搞LPWAN物联网。不仅搞硬件,还搞软件和平台。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这些年热炒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医疗等概念。
殊不知,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同质化竞争加剧,强者恒强,弱者淘汰。
2C(消费者)市场方面,小米、华为、苹果这样的大厂忙于拉拢生态,形成阵营优势。小厂夹缝求生,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即使站队,也只能喝汤,吃不上肉。
2G、2B(政企)市场方面,资源为王,赢家通吃。要么你足够大,能掌控供应链,掌控渠道,把成本做到足够低,拼价格,耗死对手。要么你掌握关键资源,能拿到政府或国企等大客户的定向订单。否则,就只是耗尽资金,黯然离场。
中下游企业处境艰难,上游却是另外一幅情景。
芯片、模组,作为物联网产业的上游,在大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前我们只知道高通、华为、紫光展锐、联发科技做物联网终端芯片,现在翱捷、移芯通信、智联安、芯翼等都做起来了。
资本的大量涌入,助推了芯片企业的崛起,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入局。芯片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研发,推出更好更优秀的产品,推动产业的向前发展。
话说回来,我们国家的物联网自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是上游,越是底层技术,我们的自主化率越低。举个例子,传感器这样看似很简单的东西,芯片的自主率也不到10%。现在越来越流行的UWB和蓝牙AoA(精准定位场景),我们的核心专利占比也远低于美国。
越是核心的东西,利润率就越高。所以,看似繁荣的市场,巨额的利润已经悄悄流进了国外企业的口袋。国内企业同室操戈,员工拼命工作,天天996,可能只是为了一小块蛋糕而已。
最后再总结一下:
物联网平台是物联运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上物联网技术第一项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工业物联网云平台。在使用工业物联网云平台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令人头疼的事情。
1.“不敢用”
“不敢用”指的是目前工业物联网方案基本都是使用云端平台,一个平台下所有企业用户都是共用一朵云。工业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放到第三方的云端本就令人担心了,还和其他人的放在一起,更加让企业顾虑重重。
2.“买不起”
“买不起”指的是由于工业领域行业众多,而每个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极大,导致常用的工业物联网方案在跨行业时都会遇到很大的门槛,基本不可通用,应用面很窄。这样就造成方案提供商的开发成本很难得到很好的分摊,方案的价格往往令人高不可攀。
3.“等不及”
“等不及”是指工业领域需求碎片化很严重,同一个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同一个企业下的不同工厂、甚至同一个工厂里不同型号的设备,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对接需求,使得每个项目的交付都有大量的定制化开发,交付周期遥遥无期,基本以月为单位,企业客户的耐心在等待中一点点被消磨。
4.“玩不转”
“玩不转”是指工业企业的操作人员水平和习惯与IT行业差异较大,对一般工业物联网方案的学习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如果使用过程中有任何修改或者新增需求,更加难以自行完成,基本都需要借助方案商再次定制开发,造成很多的不便。如果说使用集中部署的云平台是“合租房”,那么用智物联平台可以认为是“买别墅”,让企业用的更放心!
所以工业云平台选择还需要一家靠谱的,功能全,使用简单,而且还可以量身定制。这都可以解决以上你们面临的问题,好平台,让物联网省心更关键。
参考自:51物联网
部分图片文字参考自网络整理。想阅读更多“物联网IOT”内容可关注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