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纯主观思考,无干货,请放心观看。欢迎朋友们共同探讨。
我们定义一款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大概分四个阶段:上市前备货与推广策略,中前期聚焦爆发策略,中后期持续抢占份额策略和清尾策略。
一款产品实际表现力关联的因素复杂多变。上款老品库存压力、机器卖点对消费者感知触达、终端形象曝光、友商竞品表现、友商终端策略、经销商库存与资金占用率,一路到最末端的主推政策、激励政策、多方面销售考核政策等等。那么我们思考产品节奏的把控,就要从这些因素出发,选择最优解。
即便将这些复杂的变量平铺化,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案例一:A厂商在某月首发3k段机器,目前市面上B厂商立刻做出调价行为,拉到3k价位段并给予高额返利政策;C厂商随即发布2.5k左右价位产品卡位并贴近营销;D厂商通过井下送谈判抢占物料,此时A厂商尚有同价位老款库存亟须清理,且高价位段产品出现滞销需要聚焦跑量;算上这些因素外,还有经销商因素考量,例如经销商担忧出现同价位段新老品打架问题拒接订单,试问在以下条件下,新品上市如何做目标分解、如何规划货量、如何定义考核?
案例二:A厂商发布一款市场热度略高的产品,销售渠道方案如何制定?假如说主供大经销商和自家体专,带来结果是价格管控到位,经销商满意度提升,但是销量走势下降;假如全渠道供货,那么二级市场很有可能出现首发即跌破的情况。销量、满意度和控货,如何平衡解决?
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问题还有很多,一招不慎,整个操盘策略就会崩塌。最怕的是自家跟自家打架,在渠道和上柜面没有思考清楚的前提下,上个月出一款2.5k新品,或许是产品力本身或用户需求转移的原因致使积压库存销量不佳,下个月策略是出一款2k产品各方面配置都超过上月产品来冲销量,短期份额上去了,长期库存会压死一大批经销商。
走完提心吊胆的上市流程后,前中期起量也至关重要。
很多互联网手机产品在前期热度过后立刻降温,问题就出在难以持续维持新品氛围。说回线下市场,如果前期走量顺利,那么正常供货,拓宽渠道,跟进目标即可;但大多数情况不会那么一番风顺。如果大盘数据平稳,那么新品爆发不足,没什么好说的;如果大盘出现异动,竞品势必有所动作,例如下各种补贴政策刺激销量,甚至直接将主力产品调价应对。
这个时候产品节奏就要放缓,避免出现库存积压。如今手机市场环境和几年前大不相同,经销商很少愿意多压货,大多数愿意保现金流。假如说产品节奏依然大批量下货,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货源流入二级市场(就是很多线上销售的异价机器)整个市场节奏出现毛利下滑。最终导致产品操盘功亏一篑的概率非常大。
差不多这个时候,友商也该上新品了。在终端表现出来就是疯狂的投资源、压货、培训,因为如今的市场前期没爆发之后几乎不可能再起来,节奏过于快,整体市场过冷,首发对竞品而言压力是最大的。这个时候如果产品竞争力本身足够强,那么可以激进策略去压经销商资金,跟竞品正面交锋;如果竞争力不够,则可以考虑订最低目标贴返利苟起来。等到竞品首销爆发过后再起量。
引用一个案例:A厂商在某月发布某卡位2.4k产品,阻击B厂商2.7k销量,期待大盘压制2-3个点的份额。但是A首发没有起量,导致首销后立刻转冷。B厂商主力产品未受到太大影响,一周后C厂商在2-3k价位段强上两款新品收割市场(没错,现在节奏就是这样快的吓人),D厂商随即线上高调发布同价位新品冲击线下。
那么对A来说,有两个思路:调售价调动消费者购机热情,调进价调动经销商积极性。
对B而言:原价位缺少补位产品,因此不调价,依靠产品势能强行开团,撑住不退,砸钱换份额。
对C而言:主力跑量机器迅速占领市场,越位上探,以低打高,用2.4k低价产品对标B厂商2.7k。
对D而言:杀入线下给商家高额返利,利用线上热度,优先抢占一线城市零售资源。
最终A厂商采用的策略是,迅速高调调价,杀入2k价位段市场,越级下探用中端打对手入门。两周后调价效果起量,销量最终超越B和C厂商。但代价是2-3k产品没有规划再上一款,致使该价位段A厂商出现长时间的空缺。而B厂商继续求稳策略,按照原计划安全跑量、调价、清尾。
到中后期清尾阶段,产品热度已经淡出大家视线了,对于线下渠道而言,利润最高的两个阶段,一个是首发吃到厂商的宣发红利,另一个就是清尾吃到厂商的降价红利。清尾阶段如果操作好,会是厂商、消费者、渠道共赢局面;旗舰尾货较低的价格和依旧坚挺的配置会成为一部分用户首选,例如三星note10+、iPhoneXR,低廉到中端机的价格放到现在产品依旧有十足的性价比。
清尾阶段就要求稳。预先制定目标,逐步清尾并给后续产品让路,清尾产品没办法全力聚焦,那么就要留给市场足够的利润。厂商在前中期会逐渐平摊成本,整机费用下降,更多的利润空间就能够让给消费者和渠道。至于收尾时间是否要拉长、规划多少时间,就要依据具体市场表现来定了。
我们评价一款产品最终成功与否,可能不完全依销量决定,但是产品力本身和渠道操盘同样重要。每一家商业公司的决策都符合产品与市场逻辑,或许后者要更加错综复杂。产品本身犹如尖端卫星,那么渠道和终端如同多级推力火箭,唯有严密计算、多方统筹,才能扶摇直上、一飞冲天。
(配图:2019.5 摄于大学校园西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