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回溯电商运营的起源,其实可以以2009年天猫商城的成立为发端。这么说不是说淘宝商家的运营就不是运营了, 就和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一样,就是个标志性事件,方便记忆,尤其是那一年,有了第一届双十一大促。
一直到2015年,电商运营其实都是PC时代,那个时候消费者的下单终端,还是以电脑为主。但如果是按消费者下单终端来区分电商运营的阶段的话,那到目前为止,电商运营其实就两个阶段,PC阶段和移动终端阶段,全文完。
开个玩笑^_^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电商运营其实行进到当前,还是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流量运营运营阶段,一个是用户运营阶段。从流量到用户的转变,既代表了运营向精细化的转变,也代表了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的转变,还代表了中心化时代的终结。
在流量时代,奉行的运营公式是GMV=流量×客单×转化率。因为客单和产品的货单直接相关(不考虑多件购买的话),转化率和价格直接相关,所以运营过程中持续聚集的主要是一件事,就是流量。因为货单价相对恒定,产品的结构和排兵布阵也相对稳定,所以流量增量的获取,就是流量运营时代优先级最高的追求。所以,就不难理解,在流量运营时代,流量红利最大的平台,肯定话语权最大了。
流量运营时代,运营的核心场是搜索场。消费者通过主动搜索来发现和匹配自己想要的商品,所以这个时代的运营,对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个被动满足的阶段。而消费者需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消费者行为轨迹和偏好数据累积的过程。当这个数据沉淀出来后,就可以形成一些营销频道,譬如聚划算之类,筛选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然后以一个价格折扣来吸引,形成短时间的聚合爆发。这个现象在双十一这类大促上表现到了极致。这种情况其实就是通过优选货品的汇聚,价格折扣的吸引,形成了流量的中心化聚集。
移动端大行其道的时候,运营其实面临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手机一屏可展示的位置太少,和用户能够直接交互的商品量级远远不够。由此催生了各app从频道、栏目向算法优化的转移——千人千面。千人千面背后的算法逻辑不再是流量分配的逻辑,而是用户偏好的逻辑。这就奠定了电商运营从流量运营向用户运营升级的基础。
(未完待续~)
下一篇:品牌经理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