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把云计算的使用权交给开发者了
admin
2023-09-30 20:43:38
0

世民写在前面:

AWS一直在宣传其“builder(构建者)”理念,一直不是很好地理解其含义,读过曾在AWS工作过的捷克船长的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

Amazon 首席执行官 Andy Jassy 是这样描述builder的:

“构建者是喜欢创新的一群人,他们关注不同用户的体验,并试图找出更加精进的方法。我们都是构建者,因为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我们都在共同努力帮助我们的用户繁荣发展。”

“builder”理念的云计算,界面往往比较简单,直来直去,不会有促销广告,但注重提供健全的设计良好的API、SDK、文档和示例,让开发者能使用代码与之有机连接,并将云服务象搭建积木一样搭建出应用,激发出创新。所宣传的案例更注重“创新”性,而不是很在乎客户大小和花钱多少,通常有完备的架构设计示意图。

和“builder”相对的是“buyer(采购者)”理念。相比之下,“buyer”理念的云计算,则有炫酷的官网、经常性的打折促销,以吸引采购人员的眼球,想带来更多的采购,但API、SDK、文档都比较粗,甚至还存在错误,案例也都比较“势利”,往往哪家花的钱多就宣传哪家。

在私有云领域,几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把其私有云视为一块禁区,运维人员则是该禁区的守护人员和使用人员。开发人员需要什么资源,通过一个平台和流程提出申请,再由运维人员审核后,运维人员把资源创建好再交给开发人员。这种私有云,更多的是资源池,而不是真正的云计算。

个人认为,只有将云计算敞开给开发人员,让开发者熟悉它们,不断尝试它们,用代码高效地管理它们,高效地利用云服务设计出更好的方案。只有这样,开发者的创新意识才可能真正被激发出来,开发者真正成为构建者和创新者,构建出创新的东西。

是时候将云计算的使用权交给其真正的用户 - 开发者 了!


2019年我加入AWS,然而,在入职培训时候听到资深的老师讲课,其标题上这句话“AWS不是给人用的”,一下子就让我惊掉了下巴。

当时我刚从苹果公司跳槽到亚马逊,苹果产品的基本设计理念就是“天才的设计,傻瓜的使用”,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像iPad那样,使用门槛很低,三岁小孩不用学就能用的。

在使用AWS好多年之后,才理解了和Apple完全不同的产品思路,明白了“不是给人用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一、AWS的界面不是给人看的



和AWS相比,本土厂商的界面都相当“友好”。

打开阿里云的界面,仿佛看到的是非常熟悉的淘宝界面。真的就像淘宝一样,男女老少的傻瓜们都能使用。首页就是大优惠,像极了各种直播带货的天天优惠。



再打开腾讯云主页,也是年终大优惠。



更别说,腾讯云还有方便的小程序,可以在微信里随时打开,消费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

打开AWS的界面,会发现网站界面丑陋,人机交互非常不友好,采用了“侘寂”一样的性冷淡风格,而打开首页,竟然是免费套餐。



网站上打开的顺序,完全不符合一般人的思维逻辑。

点开其中一个服务,里面充满了看不懂的术语,让人望而生畏。



找一个架构图,上面全是各种奇怪的符号和英文缩写,需要去网上挨个查,才明白每个名词的意义。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界面侘寂风的云厂,却每年赚了800亿美金,20%的利润,反观阿里,到现在大约是200多亿美金,还在不停换帅,并在盈亏平衡点挣扎。

那么,AWS是如何遥遥领先阿里腾讯,作为全世界第一大云厂,长期占有全球50%的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呢?

AWS这种不给人用的东西,为什么比界面友好的阿里腾讯使用更加广泛,更加赚钱呢?

如果说AWS不是给人用的,那是给谁用的呢?

二、AWS是给代码用的



换句话说,AWS是对开发者友好的,下面这张图,是刚刚结束的2022年AWS全球用户大会,晚上轰趴时的照片。



拉斯维加斯的Re:invent大会,我们看到,尽管上面的DJ非常卖力,但场面却非常冷,完全带不动。

就是这样一个大会,却让全世界的从业者,像朝圣一样争先恐后地参加。

在AWS工作的到时候,我发现AWS确实不是给一般人用的,用传统IT的方法去推广AWS,基本全都是死路一条。

AWS的用户,是一帮缺少生活情趣的码农,他们通过代码使用AWS,却是AWS的狂热分子。

10年前的2013年,也同样是在拉斯维加斯AWS用户大会的门口,IBM因为6亿的中情局大单丢给了AWS,在会场门口的巴士上针锋相对的打了一个广告,意思是IBM拥有比AWS更多的网站。

那次会议结束之后,一位AWS的开发者粉丝,写了吐槽邮件,意思是,请IBM少打口水仗,多做点实际工作。

没过几年,IBM就从Gartner的云计算象限领导者里消失了。



AWS的用户,并非传统光鲜亮丽、西装革履的CIO、CTO们,全都是一帮高度理性、Party的时候嗨不起来、却重度使用云计算的码农群体。

三、AWS的客户很"low"



那么,为什么是这个码农群体,而不是我们传统以为的CIO/CTO,决定了IT行业未来的走向呢?

AWS的用户,从一开始就是一堆开发者。

AWS最大的那些客户,很少有像银行、保险这类传统的公司,大多是Facebook、Airbnb这些后起之秀的互联网公司。

比如AWS最大的客户之一奈飞Netflix,高峰的时候,占有全美晚上8点之后80%以上的互联网流量,而Netflix刚开始,只是几个人的创业公司,从使用AWS的免费套餐开始的。

因为一开始,AWS就是给亚马逊内部自己的开发者使用的,所以AWS的产品,就是服务这些码农的。

对于无数开发者来说,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在工作之余学习的时候,免费的资源就非常重要。

可以说,亚马逊的客户至尚,正是在这里找到了用户的关键痛点,免费套餐,对于无数学生和初学者来说,就是一个最小可爱原型MLP,有什么能够比免费又功能强大更吸引他们的呢?

后来,这些开发者,有一些成为了大企业的负责人,自然愿意继续使用AWS。

另外一些开发者创业,成立了大量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中,有一些成为了后来的奈飞、Airbnb,他们的云用量,超过了传统IT用户。

AWS的用户,一开始就是亚马逊自己内部的开发者。AWS的诞生,本身就是亚马逊内部电商架构解耦、要求所有服务成为SOA,并且API化的结果,是一种便利内部团队低成本创业的工具,然后亚马逊把这种云的能力交给外部客户使用的产物。

所以,对于亚马逊来说,客户是谁,客户需要什么,自己能提供什么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于阿里腾讯来说,似乎不太关心云的真正用户是谁、提供什么价值。买单大于一切,阿里腾讯们,更喜欢用淘宝一样的大促销,割现成的韭菜。

阿里们认为,双十一大促我们是最便宜的,比用户需要什么更重要,他们一开始就要做跟随者,一直也没打算引领市场。

为什么最终使用的用户,比买单的客户更重要呢?

如果说一个IT基础架构是盖房子,买单人是客户,那么开发者,才是真正盖这个房子的木工、瓦工,他们才是云计算的真正用户,是懂哪些用料更好的人。

这并不是说,AWS的客户身价不高,而是说,客户自己是否懂得数字化、互联网化、并愿意下地干活,实现高科技的民主化。

我们拿全美第一大投行高盛举例,几年前,高盛换了一个有码农思想的CEO,这位另类的CEO,晚上在华尔街的酒吧做DJ。



几年时间里,高盛的人员组成,30%都换成技术人员,并且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推出了个人信用卡,从传统投行,进入了2C市场、中小企业市场,并成为了一家大数据公司,把自己的金融平台开放给同业。

高盛楼下的画风,也从全西装革履,换成了穿着拖鞋T恤上班的西二旗风格。

你能说全球顶级投行,高盛很low吗?

高盛已经明确提出,要开源,要做金融界的Google,它正在改变行业。

四、AWS的产品更“low”



打开AWS的网站,我们看到大量非常底层的功能。



这些功能,如果不是专业的开发、运维、数据人员、AI或物联网从业者,恐怕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很多服务和功能,连我这个IT从业经历接近20年,并且在AWS干过的IT老兵,理解起来都很吃力。

打开阿里腾讯的网站,我们能看到大量的“行业解决方案”,最夸张的,就是这一段“养猪”“养羊”。



“行业解决方案”,已经渗入到了农业,甚至农户家里。

天才设计,傻瓜使用,阿里云的用户,甚至能够普及到农户。

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阿里云,几年前就推出了无所不能的“大中台”。

然而,现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家发现,所谓的“大中台”阿里自己也没太搞清楚。

一个看上去无所不能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让客户多掏钱包、多买单,割认知韭菜的名词。

“大中台”的本质,其实就是包装一个谁也听不懂的概念,为了上中台你要买一大堆服务器,然后选择阿里作为集成商,帮你把这个行业的数字化做了。

结果,推出大中台多年之后,连阿里自己也去“中台”了。

这种东西,很像装修行业里的大装修公司,只要签了总包合同,那么后面你的主料、配料的选型,都归我了,细节你不用管,反正我是互联网公司,你不是,至少你肯定没有我懂。

AWS的套路是相反的。

AWS的产品很像宜家,把板子、门做好,用户可以自己组装,也可以让专业人士帮你组装。



那一个个AWS网站上看不懂的服务,就是真材实料、功能专业的板子。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用户搭好的样板间供你参考。



这就是那一大堆看不懂的符号和英文的来源。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同样是用装修打比方,你要思考一下,是需要一家全都帮你做好的装修公司,还是雇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给你做工长?

要么,干脆自己成为工长。

盖房子的过程,童叟无欺,价格透明,你能细化到,看到每个板子的价格。

这就是互联网世界的“原语”思维。

亚马逊的员工,都是所谓的“构建者”。

亚马逊自己的电商网站,经过解耦,具备了随时重构、重建的敏捷能力。

AWS的客户,也具备了这种灵活性,因为他们知道底层的那个板子是怎么搭起来的。

具体来源,可以参考《创造生命》这本书,号称是AWS的思想起源。



《生命》里面提到,要创造一个自我迭代的生命,就要像生物学里一样,从细胞开始,发明IT行业里面的“原语”。

这本书是15本贝索斯书单中的一本,贝索斯推荐给自己的高管团队阅读。

五、AWS只当扫把,不当保姆



几年前马云说,我们要用互联网+,改变全世界多少个行业。

这句话纯属扯淡!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某个APP今天1万用户,明天可能变成100万用户。

用户今天需要买电动车,明天可能就变成了要买无人机。

前几年公众号很火,现在大多数人都去看短视频了。

IT架构也一样,今天盖好了一个三室一厅,很快就需要变成五室三厅,或者干脆变成需要大开间,不需要卧室。

千行百业的需求瞬息万变,客户需求的变化更是无穷无尽。

能够了解自己行业,做好数字化的,只有客户自己,而不是阿里腾讯们。

亚马逊有这个自知之明。

能改变行业的,只有这个行业里面,最Know-How的那几个标杆企业。

这个公司,要么是行业里面的龙头老大。

要么就是提炼了无数同业经验的、细分市场里的头部SaaS公司。

所以,AWS把底层的扫把做好就行了。

因为做扫把,可以批量化,也可以被智能化的程序调用。

一个别墅的主人,可以提出无数的要求,管家和保姆团队来满足主人的要求就好,阿里腾讯们,就想做这样的管家团队。



AWS的思路则是,这些如何扫地的事情,不要自己做,要做一把智能的扫把。

做饭的事情,交给烤箱和微波炉。

这些扫把,在专业的开发人员手里,才能成为武器,甚至变成扫地机器人。

比如自动化这件事情,因为足够底层,码农们可以轻易用DevOps真正实现开发运维的一体化。

前几年我遇到一个AWS的用户,他们用极少的人员,管理了无数个分布在全球很多客户的IT系统。

用的,就是AWS的自动化特征,因为简单,所以能够被调用。

用户用代码直接控制底层资源,云计算的资源,全都嵌到代码里面去,告警、扩容、关机,都能用代码自动实现。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底层的扫把、微波炉功能足够好,足够智能。

AWS只做好扫把和扫地机器人,不做扫地这件事儿。



前几年,我的电脑坏了,后来用几行代码,就实现了整个电脑的自动化备份,深刻体会到这种自动化,用一行代码实现电脑备份-写在PC坏掉之后。

总结



云计算厂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世界第一大云厂,其实把自己定位成生产扫把、生产家具板子、生产微波炉、砖头的“原语”厂家,面向的是IT行业里面的工长、木工、瓦工,因为真正会盖房子的,是这些人。

阿里们自以为懂得所有行业,其实他们不懂,那么多行业也没有人能够都弄懂,只不过用一些假大空的概念割割韭菜。

我们看到,近些年阿里腾讯等云厂们亏损的原因,无外乎是用集成商的外壳,包着云计算的概念。

结果,因为他们的人工太贵,连集成商,其实都没做好。

云计算的本质,是满足用户价值、做好产品和功能。好的云计算厂商,要做好底层精密的一砖一瓦,不要去试图去盖房子、当管家。

如果觉得AWS不好用,那是因为你是房子的主人,不是专业盖房子的。

只有自己学习设计好架构,盖好自己的房子,或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懂砖头、懂架构,才能不被各种“中台”割韭菜。

云计算,不应该是给人用的,而应该是最好的砖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