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揭晓财富密码,为什么90%的人做不到?
admin
2023-09-26 10:22:33
0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两位顶尖富豪,在生活中是特别铁的朋友。

有一天,比尔·盖茨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可能你也产生过。

比尔·盖茨地问巴菲特,你天天讲价值投资,把方法都掏心掏肺地分享出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学不会呢?

扫地僧般的巴菲特,慢慢地回复到——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慢慢”,这是整个回答的精髓。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疯狂的时代。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无数“快速”神话:

几千万投资,投资人用5分钟就拍板; 用21天时间,你就会获得财富密码; 学一门课程,让你斩获1年百倍收益。

就连我们的生活和娱乐,也开始以秒计算。

刷短视频的时候,3秒内没看到亮点,你就会迅速滑动手指。

人人求快,恨不得一步登天。但世界的真相是,如果你遵循多数人的做法,你很难突出重围。

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通常是林中小路,少有人走的路。

长期主义,就像巴菲特这类高手们的“核武器”,它威力巨大,但少有人掌握。

如果我们掌握正确的步骤,去践行长期主义,就会获得更丰富的人生果实。

虽然离偶像巴菲特的人生境界还很遥远,但因为长期主义,我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我从2012年开始公开写作,不论工作多忙,每个月至少写2篇公众号文章。

因为这个习惯,我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我们终将变富》,成为当时微信新书榜单全站第一名。

出书后得到很多反馈,我因此从腾讯离职,开启了内容创业的道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把践行长期主义拆分成4个步骤,希望给你带来启发。

定义“边界”,别迷信长期主义

人们容易产生幻想,希望找到一个包治百病的良药。

当我们听到一个方法时,很容易把它往各个场景套,一旦结果不理想,就责怪这个方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长期主义”虽然威力巨大,但它有自己的“适用边界”。

简单来说,有些事情,不适合长期主义。

比如,你刚毕业,对人生方向挺迷茫,找了份工作,看上去挺光鲜,但其实你干着不那么喜欢。

这个时候,如果你迷信【长期主义】,想着一定要征服这份工作,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被生活打服。

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我本人。

2013年刚毕业,我先在国内顶尖的财经媒体工作,然后跳槽到特斯拉,这两家公司都很好。

但是,我都只呆了1年就离开了,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太适合那些岗位。

当你在探索方向时,要保持灵活度,别轻易在一件事上死磕。

如果鲁迅死磕医学,就没有唤醒无数中国人的热血文字; 如果孙中山死磕医学,晚晴覆灭就要再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马斯克死磕物理,就没有特斯拉一骑绝尘改变新能源进程。

因此,在践行长期主义之前,我们先要想清楚,哪些场景不适合长期主义。

这样会破除我们对“万能药”的迷信,从而找到,真正值得坚持长期主义的领域。



接受“规律”,放下速成妄念

那么,哪些事情适合用“长期主义”呢?

答案很简单。

如果一件事的增长,不是对数增长,而是指数增长。我们要做好它,就需要遵循长期主义。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数增长和指数增长两条增长曲线。





这两条线有怎样的不同?

对数增长,一开始就见效,立竿见影,但是越往后面,结果越放缓。

就好像你肚子特别饿,别人给你端来3个大馒头。

吃第一个馒头时,你的“满足感曲线”大幅提升,吃第二个馒头时,满足感增加不那么明显了,吃第三个大馒头时,已经没什么作用,甚至会让觉得难受了。

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和这个情况类似呢?

刷短视频就是典型,开始10分钟很开心,但到后面,可能会厌倦,甚至会讨厌自己。

指数增长,开始阶段很缓慢,甚至看不到变化,一旦超过临界点,扬帆起航。

我今年在练习网球,前20节课,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变化,姿势难看,动作别扭,球总是过不了网。

学着学着,我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天生不是这块料?

幸好我坚持下去了,然后有一天,在击球的瞬间,突然感受到身心的合一,球也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落到了对面场地的理想区域里。

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底层能力”,都遵循指数增长曲线。

比如投资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它们都有一个漫长的平台期,如果你没有跨过平台期,就永远体会不了高手的愉快。

指数级增长的后期很漂亮,但前期需要坚持,我们该怎么样才能穿越周期呢?

最关键的诀窍,就是接受规律,牢记本质,放弃速成的妄念。

要成为成熟的投资者,至少需要经历一个3-5年牛熊周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至少要练习300小时以上; 要想让自己的身体素质有本质改变,至少要锻炼1年······

你要让自己真正地接受——这件事就是快不了,就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

人类一切能力的本质,都是训练量的累积。

要么你是天才,可以轻松超越常人;要么你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踏踏实实地遵守规律。

我一直有个心结,就是想学好英语。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我总希望1个月就见效。

最近,我重新启动学英语,但我变得更有耐心了。

我定下的目标是,未来3年,在英语学习上花1000个小时。

不是1个月,不是半年,不是1年,而是3年。

如果一件事足够重要,我们就值得投入3年,甚至10年,

快速“行动”,出来最重要

有一句话有点粗俗,但很深刻: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

在想象和结果之间,行动是最重要的桥梁。

我经常听到朋友说——启昌,能不能帮我介绍个对象。

我就会问她:你最近见过多少男生呢?你有没有主动发起过聚会?

一般答案都是:最近工作太忙了,没时间,来不及.......

其实,这是借口。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件事,时间总能挤出来。

做个思想实验,假如明天比尔盖茨、巴菲特、马斯克或者你的偶像想见你,有时间吗?

我们经常把“没时间”当做理由,但在这个表象下的深层原因是,恐惧和贪婪。

我们先来说说恐惧。

学习投资,害怕亏钱; 学习写作,害怕没人看; 学习英语,害怕口音被嘲笑······

恐惧深埋在人类的基因里,更被整个社会体系强化。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追求“正确”,在学校里考试不能犯错,在家里规矩不能破坏,在单位不能得罪领导。

我们害怕失败,我们害怕尝试,我们也因此远离成功。

所有伟大的成功者,都是伟大的失败者。

人们觉得马斯克太牛了,做什么什么都成功,但当年特斯拉起步的时候,非常艰难,2008年的时候,公司濒临破产,那段时间,他半夜醒来,泪水都会打湿枕巾。

他说:

创业就像一边嚼玻璃,一边凝视死亡的深渊。

但是,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遭遇的失败,远远没有这么严重。

下次,当你感到害怕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

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可以怎么应对?

如果你能理性地做分析,你就会发现:除了死亡和爆仓,其他的风险都不值一提。

2020年,我从腾讯离职,那是过往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教育都是告诉我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停地往上走。

从那一刻起,我选择创造自己的事业,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在我下决心的过程中,我问自己——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我在外面混不下去,事业不成功。

我还可以重新找一份工作,虽然薪水不一定有腾讯高,但至少可以活得下去。

没想到的是,离职以后,通过做课程、做社群、做投资,收入比腾讯时翻倍了,更重要的是,可以更自由地生活。

有一句我很喜欢:

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依然前行。

在恐惧之外,阻碍我们行动的另一个关卡,就是贪婪。

什么叫贪婪?

一件需要3年才能学好的技能,你希望21天就学会,这叫做贪婪。

需要持续持有才能赚到的投资,你希望短期就获利,这叫做贪婪。

正确的方法需要长期坚持,你希望有更快的捷径,这叫做贪婪。

求快、求捷径······这些都是贪婪的典型表现。

因此,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快速”课程,它们迎合了你希望短期暴变的人性,从而赚得盆满钵满。

怎样克服贪婪?

去听那些真大师的教诲。他们没必要骗人。

就拿投资来说,格雷厄姆奠定了价值投资的范式,巴菲特靠投资成为世界首富,他们告诉你投资需要长期耐心,需要持有3-5年,你不信他们,你信谁呢?

如果不相信真大师,而是轻信微博上、抖音上的"xx股神",不亏钱的话,还有天理吗?

当你真正接受了万事万物的底层规律以后,就会变得平静、不疾不徐,然后开始迈出步伐,持续行动,就会产生“慢就是快”的神奇效果。



紧盯“过程目标”,脚踏实地前进

在改变人生的大事上,有两大常见困难,一种是从未开始,一种是过早放弃。

当你开始行动以后,第一个困难已经被制服,你要警醒的,是过早放弃。

人们为什么会过早放弃呢?

因为黑夜太漫长,看不到远处的光亮。

在指数增长曲线中,需要经历一大段时间,我们才会到达“临近点”,看到巨变发生,这一大段时间,就是黎明前的“黑夜”。



怎样熬过黑夜?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制定并公开你的“过程目标”。

最近,在给“IP私教班”上课时,我提出一个公式:

结果目标=过程目标+随机性。**

这两类目标有什么不同?

以做个人IP为例,结果目标是10万粉丝,赚100万,等等。

过程目标是投入的时间量、训练量,比如每天写作1小时,1年写300篇晨间日记。

普通人盯结果,高手盯过程。

在大多数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事情中,盯着过程目标,比盯着结果目标更有效。

第一,自我可掌控,及时得到反馈。

我一直比较瘦,希望能提高肌肉量。但我又不喜欢去健身房。

我开始想办法,这件事的结果目标是肌肉量,过程目标怎么定?

我定了练10000俯卧撑的目标。

10000个,听上去有点多。有朋友可能会说,要不每天做50个,然后200天就完成了?

我做不到,每天50个对我来说,压力太大。

在定了一个大过程目标后,我会把它拆分成小的步骤,每天完成一小步,就OK了。

所以我从每天10个起步,每隔1个星期,增加1个,更重要的是,我会在晨间日记中,公布每天的数量进展。这样,我自己会知道进展,还会被别人看到。

截止当前,现在已经完成了644/10000。

在公开场合,写下当前进展/过程目标,这种记录方式极其有效,它会让你意识到,每一天你都在努力,每一天你都在取得进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将未来可视化,将进度可视化。

一旦你看到了进步,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要习惯并且喜欢给自己催眠,告诉自己:我们很棒。

黑夜太漫长,只有不断增强信心,才能迎来黎明。

第二,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失败是成功的Beta版。

很多人对成功有误解,误以为天才是一击必中。

其实,不论是商业、艺术还是科学界,成功都来自于大量的探索,大量的尝试。

传奇发明家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成功时,我已做了5 127个吸尘器的原型,我失败了5126次。但每一次,我都吸取经验,这就是我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实验成功之前,詹姆斯·戴森花费15年去试错,最终,他获得的回报是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约为16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

把生活当做一场实验。

永不停歇、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找新方法,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第三,直面随机性,学会自我鼓舞。

遗憾的是,即使你做对了过程,结果也不一定马上发生。

世界是一个概率游戏。概率就是随机,就是结果不确定。

拿投资来说,你算好了公司的内在价值,看准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无法预料到俄乌战争,而它可能对投资组合会产生巨大影响。

当我们明确地知道,随机性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时,就会对结果多一份淡然。即使短期结果不如意,我们依然选择前进。

就像佛家说: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但世界是公平的。

假如一件事,坚持1年的成功概率是70%。

第一年结束时,你很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坚持到第二年呢?成功概率变成了91%。

坚持到第三年呢?成功概率变成97.7%。

因此,很多人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数学中的必然。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和IP班同学们分享了一个规律——只要坚持1年写300篇晨间日记,IP大概率能做成。

很多事情,规律相通。

长期阅读,你大概率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智慧;

长期交好友,你大概率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幸福;

长期投资,你大概率会越来越有耐心,越来越富有;

改变命运的关键方法,就是通过长期正确的行动,让成功从小概率事件,变成大概率必然。

但行好事,前程自然到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