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后市场:看上去很美的新零售,也有很多坑
admin
2023-06-10 19:41:36
0

前言:接下来我想按零售的”人“”货“”场“三个角度,来分析下后市场的新零售会面临的坑。

作者 | 张杰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2016年10月13日,在阿里巴巴云栖大会的开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五新”概念。

“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和现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零售”。

我们先看一下零售的概念:

零售其实就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

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呼叫中心,还可能是你去拜访陌生客户的行为。

从零售的视角去看一下电商:

淘宝、天猫、小米商城、京东、有赞商城、直播电商、朋友圈代购、微商等,都是一个个“场”,卖家拿着“货”去连接“人”,或是买家网聚“人”,一起去找“货”。

电商用了20年,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零售的场,抢占了总零售15%(部分品类20%)的市场。

但到了2016年,阿里巴巴、小米和京东,都已经开始遇到增长压力。怎么办?去哪里找新鲜、便宜的“流量”?这时,依旧被传统零售占据着的80%~90%广大线下市场,自然而然就成为互联网电商的进军目标。

怎么进军?从互联网的云端向地面空投伞兵部队,带着最先进的装备,攻打传统零售的市场,这就是“新零售”。

接下来我想按零售的”人“”货“”场“三个角度,来分析下后市场的新零售会面临的坑。


▌“场”的坑:新零售就是线上进军线下?

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零售案例,基本都是从线上改造或重建线下,比如,“盒马鲜生”、天猫小店、小米之家等。

这样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新零售就得是“线上的”“电商型”企业,进军线下。

这其实是表象。

从零售角度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 262亿元,这个市场体量足够大到在互联网上开辟一个新的消费“场”,仅有15%的份额就足以支撑起一个电商江湖,还有阿里巴巴这种巨无霸的企业。

但回归到产业互联网,大部分值得干的细分产业领域,都在1000亿到10000亿之间,这个市场的体量在零售业面前是如此的小,小到15%的体量根本支撑不起一个靠线上流量的大型企业,更何况大部分领域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更低,根本完成不了总体量占比15%的线上流量。

所以,后市场试图建立线上流量,通过线上流量来“钳制”线下的模式鲜有成功。

也许有人给我举例某虎养车,诚然某虎工场店给了现在整体疲软的后市场行业一个“兴奋点”,在目前的1000家工场店也做到了几乎100%快速流量导流建店,让一家工场店4-6个月当月现金流盈利。

我想说,我们从大的产业视角下去看今天的工场店,其实是用“昂贵的”“不计代价”的线上流量,“补贴”到一个工场店,制造的盈利标杆,这个模式是有天花板的、是算不过账来的。

某虎在工场店之前的线上B2C打法,沉淀了一定的C端流量,大概2万日订单,这个2万/天的“遗产”在转型工场店后,成了打造成功样版的流量来源。

当然,因为其轮胎和润滑油的供应链持续贴补支撑下,可以持续保持2万的日订单,这个订单量不到全产业的千分之一,但对于目前的1400家工场店来说足够了。

但我们看到几个微妙的事实:

1、某虎“保守”的将2020年开店目标定在了2200家,也就说明年计划新增仅800家,这明显不符合一个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的发展速度,针对久未增长的日订单数据,在未找到更好的流量突破点,现有的订单流量可以算出其工场店开店数目在2500家左右。

2、这一年来,其定位专门做洗美的纯洗店也在武汉等地尝试,我认为这充分验证了一个事实,线上流量见顶。目前的流量根本支撑不住工场店的持续扩张带来的流量需求,必须寻找更多大量的、便宜的精准流量去支撑新开店。

3、按照可集中的固定资产来看,未来某虎的资本化数据还应该是供应链,基于工场店模式下的强控制力反向供应链缺失性感,但供应链企业的关键指标,高密度,需要在同一区域更多的工场店来支撑,这似乎和前面的数据是个悖论。

所以,后市场靠线上流量根本很难支撑起一家盈利、健康的终端连锁。

真正的流量是在线下,后市场新零售的“场”从开始就应该在线下门店,门店才是后市场的流量入口。

转化成新零售的语言,后市场的门店才是后市场新零售的“场”,线上不是。

盘活现有维修门店,将碎片化、孤岛的小b的私域流量进行有效统一、形成产业协同才是一个产业级的后市场企业的真正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从这个角度,阿里正式提出S2b2c(supply to business,为小卖家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模式,赋能广大夫妻店小卖部的天猫小店计划更值得对标。

▌“人”的坑:到底是谁的用户?

创办一家中小型综合修理厂的投入大概在100万-500万人民币,不便宜,也不算贵。固定成本主要投入在牌照申办、设备购买、装修以及一开始的运营现金流。

如果是技术出身的老板,店面人员可以减配到几个中工和学徒,一个采购,库管。

餐饮行业的消费者,还有可能去不同地点的门店。但是对于车主来说,熟悉一家门店以后,更换其他门店的可能性非常小。

帮用户修车涉及到零配件采购、技术。这些店面都能自己搞定,很少需要和别的店面协调资源。换句话说,门店与门店之间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固定成本,做成连锁的意义不大,这个行业自然会呈现比较碎片的状态。


所以,就像我们不能用7-11超市的逻辑去看美团外卖,卖货和卖服务还是有本质的差别。

传统实物零售没有技术的成分存在,所以可以买来即用,比如餐巾纸。因此,这样的标准品,在C端很容易通过品牌和品质的背书完成简单消费决策,所谓的服务仅仅是销售过程更热情一点、多叫几个“亲”、卖猕猴桃多送个削皮器、手写个感谢信......

而修车这个产品的交付:

1、在汽车配件方面,车主无法具备专业知识来做质量识别,除了对润滑油和轮胎品牌认知,还仅是品牌、不是质量;

2、有了合适的配件,还需要专业的技术来完成配件更换和安装,这个车主也无法自行完成。

基于以上,车主对修车这个产品的消费决策就会变得茫然和无助。通常这个场景下的消费决策心理会变成,选择更信赖的熟人(我的朋友验证过)或者更专业的4S店(哪怕更贵一点,但出了问题他会负责)。

在4S店,用户的心态是主机厂专修体系,用的原厂件,技术和配件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太贵,而且似乎4S店也没有那么诚实的给使用原厂配件、或者听话的只修该修的地方。

因此,才有了独立第三方修车市场的存在。理论上应该提供更放心、更实惠、更便捷的修车服务。

我对卖修车服务最大的不同是,在汽配+技术的综合封装下,修车服务变成了另一个新的商品,而不应只是汽配的零售场景构建。

就像猪肉、青椒,在餐厅经过厨师的加工,变成一道青椒肉丝,再配以餐厅就餐环境,打包形成的新的商品。我们不能用纯青椒和猪肉的成本去衡量一盘青椒肉丝的价值。

因此,后市场服务是一个付费权在用户,决策权一部分在小b的生意模式。

我们再来看用户资产,因为修车其专业性和服务属性,用户普遍对门店的信任要高于平台。“线上的千言万语,不如线下的一次见面”。

因为今天碎片化的维修业态下生存能力最强的依然是夫妻店,一如天猫小店服务的小卖部群体。门店被他们视为养活自己一家老小的收入来源,不计工作市场、不算社保、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耐心的服务和维护每个用户。

三头六臂CEO宋继斌说:“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的加盟商在6点以后出货占比在15%左右,说明很多修理厂也是一样的。还有一点,晚上十二点以后,每天都有开单,说明,有些修理厂十二点以后还在工作。 这些修理厂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帮人,这些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与好好尊重。一帮为了家庭在拼搏的人,不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基本的判断。他们一定会升级,进化,也一定会越来越强。”

“一帮为了家庭在拼搏的人”,我想这也是夫妻店的效率高、成本低、坚持性强的诸多优势来源吧。因此,和电商不同的是,C端用户资产更倾向于是门店资产多一些。但不可否认,这些夫妻店需要赋能、提升效率。


在没有系统化的真正S平台出现时,指望小b的自我进化很难,也不专业,容易走偏,以上就是一个真实的夫妻店老板的心声。

“S2b2c 模式最核心的是 S 和小 b 要共同服务 c 。小 b 服务 c 离不开 S 平台提供的种种支持,但是 S 也需要通过 b 来服务 c 。”

这是在S2b2c模式下,重新定义的三角关系。由过去的线性的B2b2c零和游戏关系,变为共生共赢关系。S2b2c 模式最核心的是 S 和小 b 如何合作,共同服务 c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S 对小 b 赋能的力度越大,S 的价值越大;同时,如果小 b 对 c 提供的服务越有价值,S + 小 b 对c 的价值比传统的 B2c 价值就越大,这个模式创新的价值就更大。

如何衡量门店销售的效率呢?根据成本结构的不同,我们通常会用“人效”或者“坪效”来衡量。

人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人数

坪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店铺面积


修车的时长决定了一个修车师傅的人效天花板,坪效极限制约了线下门店的想象力。修车这个行业的效率,理论上受人效和坪效的双重制约。

S平台的赋能突破点也就在这两个效率公式上体现,比如服务SKU的增加、异业联盟的导入......

这些具体的方法将在后面的文章详细展开。

▌“货”的坑:供应链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如上所述,从资本视角,汽配供应链是比较容易量化的可集中的固定资产。

但这样容易给大家一个错觉,似乎做好B2B供应链就OK了,似乎就可以打通产业链一统江湖了。

但是必须认清,供应链的统一、有效协同并不解决最终问题。

如果没有客户最终购买,供应链的所有环节无法真正受益,全供应链都只是在做没有多大意义的转移库存的“搬箱子”工作。

这是因为错把小b当成末端的商品供应链,给商业界带来一个顽疾,那就是库存。汽配供应链里的库存问题,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牛鞭效应。

从门店层层反馈到制造商的生产数据,被不断放大,越来越失真,像甩动的牛鞭一样。而牛鞭效应的代价,就是整个商品供应链中积压的库存。

这是基于门店端对C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真正的C2M,供应链的反向定制,重点在反向。


我们这个更复杂、竞争更激烈的后市场商业环境,最健康的供应链建设应该是汽配交易和客户交易双螺旋增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于对行业的判断,应该有一次反向供应链的机会,即不是通过正统的先砸B2B供应链,后做修理厂和C端整合的方式。

而是通过C端品牌的运作和小b的高效率整合方式,形成对小b的多项赋能共生体系,只有和小b共生关系的达到一定程度。

小b在平台端的采购覆盖率是非常高的,小b店面密度也很好的情况下,反向供应链的建设成为可能。

这个模式的缺点是小b很难形成足够的区域密度,支撑自建供应链的优势,但其区域门店密度一旦形成,反向构建的供应链的健康度和稳定度要强很多。

不管什么时代,商业的规律从来没有变过:

要么用“创新”的方法,做出别人做不出的商品,获得“定价权”;要么用“效率”的方法,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价格,降低“定倍率”。

后市场天然不具备获得“定价权”创新属性,只能走“效率”模式。

什么是定倍率?定倍率就是商品的零售价除以成本价得到的倍数。

100元成本的东西卖500元,那它的定倍率就是5。定倍率是商业世界最基础的逻辑之一,是衡量商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定倍率越低,效率越高。

服装业定价的模型是将商品的制造成本直接乘以一个倍数,比如乘以5或者乘以10,得出的数字就是这个商品的建议零售价。服装行业的定倍率大概是5到10之间。

化妆品、首饰、眼镜等很多商品的定倍率远高于10。例如,某品牌香水的市场价是780元,它的原材料成本价是15.6元,其定倍率为50。

我们通常看到一个物品比较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环节,整个商品价值链太长,附加在上面的成本太高。

那么供应链端可以降低定倍率的空间,有每层代理机制、物流效率、乃至B2B汽配的品牌溢价.......

同样,这个话题在后面文章展开,这里不多说了~

悟道时刻:

为了研究新零售,最近跑了不少店面,盒马鲜生、Costco超市、7-11、全家、永辉超市、无人超市……

和朋友研讨,如果重新选择新家,希望在哪种零售业态附近,我们经过长达半天的讨论。

大家一致结论,选个学区房!嗯!

本文作者张杰,壁虎汽车创始人,壁虎汽车为汽车维修终端综合赋能第一品牌,本文汽车服务世界首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