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超市老万写了一篇COSTCO的文章,谈到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曾说过:Costco只是没有来到中国(大陆),如果它来了,中国现在的零售业全部都会死光。
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开出中国大陆首店,开业出现史无前例的人潮。人多到什么程度?上午开业,下午临时停业;直至8月27日晚间,因Costco门店消费者过载导致附近交通瘫痪的问题仍未解决。8月28日,监管部门要求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
2019年8月27日晚,叶国富深夜发文【致敬COSTCO】,因为Costco开业大卖。难道未来中国(商超)零售业真的会被Costco干趴下!
一、Costco有多好?
Costco有多好?用招商证券的财报数据来说话。
1、美国最大的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全球第七大零售商。
2、Costco全球会员数量9430万人,Sam’s Club全球会员数量5000万人。
3、Costco坪效14000美元/平方米,Sam’s Club坪效8000美元/平方米。
4、Costco 一直在扩店,截至 2018 年共有 762 个店。Sam’s Club2018年首次出现下滑,批量关店63个,截至 2018 年共有 597个店。
5、根据Costco最新公告,Costco 的周均坪效大约在 270 美元,遥遥领先于沃尔玛和家乐福的 100 美元的周均坪效。
6、2018年Costco每平方英尺产出毛利169美元,沃尔玛只有109美元;而且Costco库存比沃尔玛低21%。
很明显的结论: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Costco比同行Sam’s Club做的更好;仓储式量贩店与大卖场对比,综合效率Costco也是力压沃尔玛。
全球膜拜Costco,是有相当道理的,股市已经证明。
Costco进入中国,未必值得膜拜,将来股市也会证明。
二、好货未必卖得动
叶国富致敬COSTCO,核心观点是:
Costco火爆的背后其实是商品,高性价比且差异化的商品是关键!这值得热衷于流量与模式的中国商界反思!关于商品,一个是高性价比,一个是差异化。笔者所认识的商超领域的操盘手,哪个不是这么去做的?这些都是标配动作,当然会有高低好坏之分。
叶国富特别推崇COSTCO的“不买就吃亏”的极致体验。Costco的商品普遍以“量贩装”出售,是为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给消费“不买就吃亏”的极致体验。
笔者举一个反例,COSTCO天猫旗舰店的总销量并不好。这个天猫总销量的定义,不知是历史总销量,还是一年的总销量?总之,统计结果不理想。总销量没有到十万,总销售额预计1000多万。这可是面向全国消费者,以COSTCO旗舰店上百款商品,一年至少也得上亿级别的销售规模。
请叶国富回答一个思考题:为什么COSTCO的高性价比商品在天猫上卖得并不好?
笔者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个事实,高性价比商品也经常卖不动,这样的零售案例很多。
三、性价比与毛利率
COSTCO的平均毛利率只有11%,加上会员费收入2%,近几年整体收入占比长期在13%~14%之间。国内大卖场的平均毛利率在20%~25%区间比较多。
高性价比,很多人以毛利率来判断,显然COSTCO更有高性价比。
但是有人不服,段永平先生讲过一个经典的话:
“性价比“实际上就是性能不够好的借口! 举个例子:一瓶酱油,一个品牌25%的毛利率,一个品牌35%的毛利率;不能说低毛利率商品的性价比更高。
Costco一直在努力传播一个信息:
所有商品只赚取1-14%的毛利,如果要超过14%,必须上报给董事长签字审批。其意思是低毛利率等同于高性价比。
Costco与段永平,谁对谁错?
四、同质化竞争战略
Costco没有错,在同质化竞争下,低毛利率等同于高性价比。
每一个细分品类,只选择几个供应商,获得 “专供商品“,而且是最低价。比如:新秀丽拉杆箱。
如果供应商不愿意提供“专供商品“,Costco会采用两大方法:其一扶持竞争对手,其二自己做自有品牌。比如:Kirkland科克兰提供包括休闲食品(果干、坚果),保健补剂,面包,冷冻食品、生鲜肉品、清洁用品、纸类用品、电池,以及汽油等品类。
以Costco目前的体量与知名度,连部分奢侈品都可以搞定,比如:爱马仕。
Costco的高明之处,是在同质化竞争战略下寻找差异化,比如:包装的差异化、款型的差异化、品牌的差异化、时间的差异化等等。
同质化给消费者看,方便比价,让消费者明白COSTCO真的实惠。
差异化给供应商看,让部分一流的品牌商愿意提供“专供特价商品“。
Costco,同质化竞争战略运用的顶级高手。
五、差异化与价值战
笔者粗浅的把零售业的竞争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价格战。
中级阶段:性价比战。
高级阶段:价值战。
段永平先生谈的“性价比“是性能不够好的借口!其本意可能是:
采用真正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多打价值战。Costco,还处于中级阶段,采用同质化竞争战略打性价比战。
中国正进入新零售时代,以盒马为代表的一些企业,正在努力探索高级阶段的价值战。
价值战对于消费者,会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商品与服务。
价值战对于零售企业,会有更好的毛利率,比如综合毛利率30%。
价值战对于上下游企业,会有更好的利益分配,包括员工收入与纳税。
价值战会积极带动中国的生产制造与农业种植,真正的实施供给侧改革。
很多人崇拜外国的Costco,鄙视中国的新零售运动,那是眼界问题。叶国富当然不会承认,因为他的名创优品做的很好;就像一个武功很好,但武学境界一般的人。
六、中国新零售运动
中国新零售运动三年以来,国内同行吐槽的多,因为没有人把新零售系统的讲清楚。有可能不想讲清楚,有可能目前真的讲不清楚。
云阳子认为,各位可以通俗的把新零售定义为:所有零售都需要重新做一遍。
重新做一遍,存量改造,或增量创新;
重新做一遍,逐步改良,或彻底革命。
对于企业,都是面临着重大战略选择,机会与危机同在。
朋友筹建新零售研究中心时说了一句话:新零售运动,肯定会让中国零售在世界扬名。
其一、新零售理论即将突破。据笔者所知,零售理论体系从来没有真正的建立好。
其二、新零售实践影响全球。除了盒马,还有更多的中国零售企业,包括品牌商。
Costco在中国,不是新零售,而是传统零售的杰出代表,当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七、Costco的护城河
Costco模式的设计逻辑,核心是三点:最低价、低成本与高工资。
1、运营低成本:Costco运营成本长期在10%左右,沃尔玛运营成本长期在20%左右。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差这么多呢?
Costco大部分是买地,租金成本低;Costco店仓合一,大包装陈列,SKU少,作业成本低;Costco的商品周转率快,商品损耗低。Costco不靠广告靠口碑,宣传费用极少。
即使如此,两者运营成本也不可能相差1倍。
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会员制。
会员制可以让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前提是销售额必须翻倍增加。从结果数据看,Costco的坪效是沃尔玛的2.7倍。
商业模式决定成本,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比大型综合超市,运营成本低很多。
2、商品最低价:销售额翻倍的前提是物美价廉的商品,Costco更胜一筹的绝招就是最低价策略。
Costco的使命,是把好商品以最低的价格提供给客户。所以制定了两个铁律:
第一、面对外部供应商,一旦在别的地方比Costco的价格还低,则它的商品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在Costco的货架上。第二,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一旦高过这个数字,则需要汇报CEO,再经董事会批准。
商品最低价,有一个注意事项:只能做精选商品,不可能做所有商品。
不超过14%毛利率,还有利润,是精心设计过的。
设计的结果是,必须跨品类经营,全方位服务会员。
3、员工高工资:运营低成本,不是建立在员工低工资上,而是给员工高工资,这是Costco的经营哲学:人即资产。
沃尔玛(WMT)最低工资每小时11美元,Costco最低工资每小时15美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Costco的中位数工人在2018年支付了38,810美元。这远远超过沃尔玛员工平均支付的19,177美元和亚马逊工人平均工资28,446美元。
“两低一高“:商品最低价、运营低成本与员工高工资,Costco的护城河。
八、Costco在中国
这几天有好几个记者采访,都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不学COSTCO?
因为COSTCO实在太难学了,当时中国企业都在做大卖场(大型综合超市),因为与商业地产关系大,能享受到地产红利。
国内有2家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一个叫麦德龙,一个是Sam’s Club山姆。
1996年8月,沃尔玛旗下山姆中国首店在深圳开业,目前在中国有26家门店.
1996年10月,德国最大零售商麦德龙进驻上海, 目前在中国58个城市有95家门店。
山姆23年才开了26家门店,麦德龙正在谈出售退出中国,仓储式量贩店并不好做。
但电商企业倒是喜欢学习COSTCO模式,最有名的是小米的雷军和拼多多的黄峥。
雷军强调极致性价比,黄峥强调最低价。
COSTCO进入中国,护城河还能不能建立起来?笔者认为非常难。
商品最低价,会导致更多的“二选一“”三选一“,电商与实体零售的竞争完全一体化,COSTCO做不到全品类的最低价。
不过定位中高消费群体的对手并不多,COSTCO在中国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但是需要优化商业模式设计,而且发展速度要快。否则,COSTCO在中国就是小打小闹。
一个店开业火爆的一塌糊涂,难以控制,那就是虚热而已,切莫神话。中国正在进入新零售时代,所有的零售都需要重新做一遍,COSTCO进入中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