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消费领域改变的很快,消费商品品质越来越被商家们重视,消费结构向着服务型消费转变。这些改变,让消费升级,也为垂直行业带来了很多机会。
行业现状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新零售行业进行转型的一年,在过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零售业其实是被地产驱动的,地产商们盘好了一流的位置,消费者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过来了,这就导致中国的零售行业发展的没有非常的完善和系统。
因为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线上和线下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千禧一代也正成为零售商们的争夺对象。零售商们纷纷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建立各类会员体系、搭建自己的商城,增加体验形式的消费场景,优化和创新消费场景。
结构性机会从国外模式来看,日本零售商习惯将消费人群细分,不同的店面有特定的消费人群;而英国的零售业者会根据不同场景,打造独特的零售店铺。从国内的模式来看,过去几年里,实体店受到网络零售的巨大冲击,电商模式已被消费者熟悉并接受。线上模式有众多优势,但由于场景的不健全、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时常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用户体验;线下模式由于经营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购物的需求,相对经营成本高。
如果线上线下各自为营,在本质上并不符合消费升级的内在需要。因此,随着线上人口红利消失,线上线下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消费升级对零售主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需求方越来越难以满足,零售主体们在商品呈现、购物体验和服务上花费了更多心思,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具体来看:
零售渠道面临改变,线下小而美业态逐渐走入主流
电商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人口带来的红利逐渐在消失,比较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用户的争夺也开始从来线上下移到线下。同时,随着大型商超的饱和,传统大卖场方式的零售遇到了瓶颈,创新的零售有小型话的趋势。减少经营
面基是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伴随的是SKU的减少。
便利店由于投资成本较低,门店成熟周期短,用户黏度更高、且业态种类繁多等特点,成为第一个线下被引爆的战场。
尼尔森发布的《2017年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至2017年已上升了38%,相比网络购物的渗透率高了3%,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高需求呈上涨趋势,他们的消费将会进一步从大型商店和电商向小型便利店渠道转移。
便利店具备网点密集、贴近消费者的特性,可以看做链接线上线下的绝佳场景。同时,“小”的特点让它的经营模式能变得更加灵活,诸多零售企业愿意选择便利店作为自己新模式、新技术的试验场。
巨大的增长潜力、与互联网结合的无限想象,让便利店门内和门外的人一起躁动。如果说几年前便利店的热潮还仅仅停留在行业内部,那么近一年来,这把火则烧到了行业之外,互联网、资本甚至地产商,都开始对便利店虎视眈眈,意欲分一杯羹。
自助购物兴起,无人零售领域痛点待解
2017年以来,随着新零售概念的兴起,同时伴随着人力、租金等成本的增加以及移动支付技术手段的成熟,无人零售开始大行其道。从最开始的无人便利店到无人货架,不仅大量的人以此创业,而且还赢得的资本的青睐。目前,无人零售的主要三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