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项链、闪亮的耳饰、时尚的手链…… 合金饰品凭借高颜值吸引无数消费者。然而,谁能想到,这些看似迷人的饰品背后,竟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接诊了几位患者,因长时间佩戴合金饰品,出现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过敏炎症反应,被确诊为 “首饰性皮炎”。皮科主任医师李厚敏介绍,“首饰性皮炎” 是接触首饰引发的皮炎,金属与皮肤接触,尤其与汗液、油脂长时间接触后,过敏体质人群易产生过敏或毒性反应。首饰性皮炎与饰品材质紧密相关,镍、镉等重金属成分常是过敏元凶。市面上不少宣称金银材质的饰品,实则可能含不易察觉的重金属,导致消费者佩戴后皮肤出现问题。
为深入了解,记者走访多地饰品批发市场。发现许多饰品不按克数定价,而是 “堆” 着批发。手镯批发价十几元到几十元,项链和手串几十元到一二百元,耳钉甚至低至一元钱。部分商铺产品页面标注使用 “常见镀层材质,包括黄金、铑、K 金”,虽表面金光闪闪,但价格低廉,吸引消费者忽略材质成分。
记者从线上线下 20 家商铺购买 21 件样品送检。行业标准对镀金、镀银饰品金银覆盖层厚度有明确要求,检测却发现,21 件样品中 17 件金银镀层厚度未达标。如一款 “镀银” 手镯,银镀层厚度仅 0.24 微米,远低于 2 微米标准;一款 “镀金” 手镯,金镀层厚度仅 0.03 微米,与 0.5 微米标准差距达 16 倍。这些饰品主要成分为铜、锌、镍等合金元素,并非商家宣称的 “镀金镀银首饰”。此外,部分饰品镍元素超标,广州一副耳钉不仅标注与实际材质不符,镉元素更是超标 9000 多倍,而镉是一级致癌物。专家指出,商家选用此类合金材料,一是成本低,二是加工性能好,耐腐蚀不易变色。
调查还发现,部分商家为提高销量误导消费者。饰品刻有 “999”“S925” 等标识,暗示高纯度金银,但实际金银含量极低。部分商家虚假标注贵金属印记,出示所谓检测报告和鉴定证书迷惑消费者。专家提醒,镀金镀银饰品长期佩戴磨损,内层合金材质暴露,易带来健康隐患。
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无可厚非,但选低价饰品要警惕材质虚标和重金属超标风险。理性看待价格与价值匹配,才能保护自身健康。同时,呼吁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加强监督处罚,保障产品质量。
检测报告曝光后,记者追踪发现这些劣质饰品已流入直播带货渠道。某主播在展示一款"999足银"手镯时,用磁铁吸附起跳动的镯子,评论区瞬间炸锅:"铜芯镀银还敢卖298?""这年头连银子都能造假了"。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儿童饰品同样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在某小学门口文具店抽查的10款卡通造型项链中,6款镍释放量超过欧盟标准限值。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警示称,2023年首饰类投诉量同比激增43%,其中72%涉及材质虚标。北京质检院工程师王颖演示了一个简单检测法:用白醋滴在饰品表面,真金白银不会变色,而镀层饰品会立即泛起绿沫。但她也提醒,这种方法可能损伤饰品表面。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部分厂商采用"镀铑再镀银"的套层工艺,利用铑的惰性特性规避检测,实际银含量不足标称的1/30。更隐蔽的是,某些电商平台使用AI换装技术,将合金饰品渲染成高级珠宝效果,连专业买家都难辨真伪。
医学专家建议,若已出现接触性皮炎,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患处,同时保留饰品作为维权证据。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于三季度启动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贵金属含量不足1‰却标注"足金""纯银"的欺诈行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已试点推行饰品材质"一物一码"溯源系统,消费者全流程质检报告。
你有没有因佩戴合金饰品出现过健康问题?对于合金饰品市场乱象,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