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认为,当前再分配领域应该被赋予更为优先位置。
最近经济学家蔡昉在《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该文章的核心思想就一个:要完善收入分配体系,要显著缩小收入差距,这是我们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更长期目标。
蔡昉是谁?
他是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1956年9月出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人大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农业经济、就业问题和人口经济学研究。
蔡昉的研究聚焦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其关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其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在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经济发展策略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
所以,在这个时候蔡昉发表这样一篇文章,背后的意义非凡。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号是,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收入差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我们要开始着手准备解决这个问题了。
毕竟这几年,消费上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而这背后的根源,其实就是收入。有消费能力的太少,而大多数人,又面临着没钱消费的局面,所以提高收入,就成了未来的重点。
但要如何提高收入呢?蔡昉已经说了,那就是要再分配。
我国的基尼系数自2015年降至0.462的低点后,就一直陷入徘徊,至今距离0.4以下的理想水平仍然有差距。
而受到自动化冲击和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不充分的影响,结构上的就业矛盾存在,也让这几年的城镇收入分配改善相对滞后。
蔡昉在文章中写道,未来人工智能的广泛渗透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局面。仅靠初次分配和市场的“涓流效应”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地改变优先序,加强再分配的作用。
蔡昉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技术落地之后,都会导致财富变得更为分化,从蒸汽机到电灯,从电话到汽车,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几乎都是如此。
所以加强再分配,就变得更为重要。
蔡昉认为,再分配不仅仅是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转移支付,大力完善“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以缩小居民生活品质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蔡昉提出的“缩小收入差距就要加强再分配”这一观点,建立在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长期研究和深刻洞察之上。蔡昉指出,改善收入分配面临的现实任务,是有效缓解居民收入的增长压力,补足民生保障的短板弱项。
而一般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至少要在2000以下,基尼系数至少要在0.4以下,才是比较均等的收入分配格局。
而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一点点距离。
从历史来看,我国收入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其中反映城乡差距的收入比率(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从1982年的1.98提高到2007年最高3.14;而反映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285提高到2008年的最高点0.491。
在达到最高点后,随着一系列改善收入分配的实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基尼系数已经分别下降到了2024年的2.34和0.465。
虽然和2008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下降,但就目前而言,显然还不够,这也是未来我们所要做的,那就是继续收入再分配,改善并缩小收入差距。
如何做到呢?
蔡昉认为,第一就是构建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
再分配的核心是健全一个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过去西方人讲“从摇篮到坟墓”,我们讲的是“七有所”,从幼有所育,一直到老有所养。七个方面是全周期覆盖,含义是一样的。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让人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不会出现大规模预防性储蓄的情况发生;而目前我国居民家庭存款已经高达160万亿,这个数字已经是2019年末的两倍,这也反映了在不确定性风险增高的时候,家庭预防性储蓄会导致消费的疲软。
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杜绝这一点。
第二就是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蔡昉认为加强税收和转移支付,可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在初次分配后基尼系数都在0.4或0.5以上,而经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普遍下降到0.4以下,下降的幅度可以达到35%。
最后就是促进社会流动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蔡昉提出,通过三个方面可以加快共同富裕的推进。第一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第二是促进和扩大社会性流动,第三是社会福利全覆盖和均等化。
更通俗来说,就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把中产做大,只有这样,才是最健康最抗风险的经济体。
蔡昉的观点为理解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
共同富裕的本质,其实就是共享发展成果,从过去做大蛋糕到现在分好蛋糕,方向是一致的,但更加强调的是共享发展成果。分好蛋糕是为了做大蛋糕,要以分好蛋糕来支撑做大蛋糕,从而更好地分蛋糕,这也是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加强再分配、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这对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消费拉动增长的今天,要想提高消费,就必须要提高收入,而再分配,是提高收入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