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玩基金的朋友,嘴里总挂着“私募”俩字。前几天聚餐,做外贸的张姐说她买的某股票策略私募,今年收益都快30%了,说得旁边刚买指数基金的小李直拍大腿。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以为是小圈子的个别情况,直到查了下数据——哦哟,不是个别是普遍。大概是说,今年以来大部分私募都挣钱了,尤其是股票策略的,平均收益比其他策略都高,连不少平时稳扎稳打的产品都涨了不少。科技股和资源股轮着涨,正好踩中了股票策略的路子,量化多头那种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你别说,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拎清楚。我堂哥2023年就是看着私募收益排行榜冲进去的,结果不到半年就亏了20%,至今还没解套。他当时就犯了个通病:只看收益数字,压根没琢磨背后的风险。
最容易踩的就是“策略漂移”的坑。听起来挺专业,说白了就是基金经理跑偏了。比如你买的是主打价值投资的股票私募,结果经理看着科技股涨得猛,偷偷把大半资金都砸进去。市场一转向,之前赚的全吐回去不说,本金都得搭进去。我认识的一个理财顾问就遇到过,客户买的“稳健型”产品,最后持仓里全是高波动的小票,客户找上门的时候,经理都躲着不敢见。
还有管理人“掉链子”的问题,这才是最吓人的。不是我危言耸听,真有私募老板卷款跑路或者失联的。前阵子就有个案例,管理人没影了,投资者想维权都找不到主心骨,最后还是靠大家抱团开会,才通过法律途径慢慢清算。现在虽然出了新规,说管理人不行了可以换,但流程麻烦得很,耗个一年半载都是常事,急用钱的话根本等不起。
对了,门槛问题也得提一嘴。很多人觉得“100万起投”是门槛,其实真正的门槛是“抗风险能力”。我楼下老王,凑了100万买私募,结果儿子要换房急着用钱,只能提前赎回,光违约金就扣了5万,收益全没了还倒贴。私募不是活期存款,锁定期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笔钱要是可能随时用,千万别碰。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选大公司、明星经理总没错吧?也不一定。去年某头部私募的明星产品,因为押注单一赛道,全年收益都垫底。投资这东西,没有永远的神话。而且越大的公司,有时候流程越僵化,遇到市场突变,调仓还不如小公司灵活。
真要想配置的话,我总结了几点实在的——别信“百分百盈利”的鬼话,再牛的策略也有回撤的时候;合同一定要逐字看,尤其是费用和赎回条款,那些写着“业绩提成20%”却没写止损线的,直接pass;最好把资金拆开来,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私募、公募、存款搭配着来,心里才踏实。
前几天跟基金业协会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行业越来越规范了,新规也在保护投资者,但“自己的钱自己上心”这话永远没错。那些动辄宣传“年化50%”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在拿你的本金赌行情。
市场好的时候,赚钱看着容易,可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我见过太多人在涨势里冲进去当接盘侠,也见过有人稳稳当当赚自己能把握的钱。私募收益回升是好事,但别被收益冲昏头,先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风险,再决定要不要上车。
你们身边有没有买私募的朋友?是赚了还是踩坑了?评论区聊聊,也让大家避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