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的政治风波不少,尤其是在新总理默茨上台后,德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策略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德国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但现在,默茨不但批评欧盟对华加税,还亲自提出要提高中国钢材的关税。原因很简单,德国的经济已经连续四年停滞不前,曾经强大的工程业、汽车业和机械制造业如今都面临困境。民众开始感到不安,政客们开始寻找替罪羊,而“中国竞争力太强”成了他们口中的共同理由。
默茨明白,德国的出口依赖工业,而现在德国的工业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特朗普曾掀起全球关税战,德国也因此受害。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崛起,产品不仅质量越来越好,而且性价比高,德国发现自己在两方面都处于劣势。于是,他们不再提倡“自由市场”,转而开始倡导“保护本国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对中国下达了第一封“战书”。最近,默茨宣布将提高对中国钢材的关税,减少免税配额,并鼓励企业购买欧盟的自产钢材。
然而,增加钢材关税的做法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德国本国的下游产业更加困难。汽车、设备制造和零部件行业的成本增加,本来就受到美国关税压力的德国企业,现在还要应对本国政府政策带来的困境。德国汽车协会都表示,若继续这样下去,供应链将更加紧张。
更关键的是,这一政策让中德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上个月,德国外长临时取消了原定的访华行程,声称是因为“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但这一理由显然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与此同时,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也对中国发出了第二封“战书”,公开表示如果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继续恶化,欧洲应当考虑采取报复措施。
分析指出,纳格尔的言论暴露了德国的心态:焦虑、不安,但又舍不得放弃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他一方面叫嚣要进行报复,另一方面又强调“加强沟通”,希望通过访问中国来改善两国关系。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成为了德国当前的常态。
事实上,眼前的现实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靠低价竞争的国家,而是在德国最擅长的领域——机械制造、工程设备和高端材料方面,逐渐超越了德国。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仅性价比更高,质量也已经赶超德国制造。比如,《金融时报》提到,一个德国制造商想购买线材加工机,欧洲公司报价13万欧元,而中国公司只要2.8万欧元,性能差距不大。
十年前,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汽车等产品数量巨大,但如今,德国在对华贸易中首次出现了逆差。德国机械设备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的机械设备出口已经从六年前的200亿欧元增至400亿欧元,今年有可能突破500亿。过去,德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但如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高品质、效率和性价比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终于看清了现实。他当初挑起的贸易战,不仅让美国企业吃亏,也让欧洲盟友陷入困境。如今他看到德国的惨状,才意识到自己的“关税治国”策略,不仅伤害了美国,也拖累了欧洲。美国市场虽然足够大,可以承受一些冲击,但像德国这样以出口为主的国家,一旦失去供应链,就会陷入困境。
因此,可以说中国用德国自己的方式打败了德国。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胜利,更是整个产业体系的逆转。过去,欧洲向中国传授工业经验,而如今,中国反过来教欧洲如何提高效率。德国政客口口声声喊着要“报复”,但实际上他们心里清楚,中国是唯一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效率、保持稳定的合作伙伴。然而,由于当前的政治气候,他们仍然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事实。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德国当前的困境并不是因为“中国太强”,而是由于自己发展速度过慢、政治反复、制度僵化、成本高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只是如今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对比下才显现出来。实际上,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两国减少政治和外交层面的摩擦,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当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问题上。这样,两国的合作才能稳步推进,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