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系统原本设计用于俄罗斯直接向德国输送天然气,总容量高达550亿立方米每年,这套海底管道绕过乌克兰等过境国,减少了地缘政治干扰。
2022年9月管道遭遇破坏后,欧洲能源市场陷入动荡,德国等国转向美国液化天然气,导致进口成本飙升两倍以上。
美国借机扩大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700亿立方米出口量增长到2025年的1400亿立方米,占据欧洲近半壁江山。
武契奇的预测源于他对国际谈判的观察,他强调德国急需廉价俄罗斯天然气,以支撑工业竞争力。北溪2号的一条支线未遭破坏,年输气能力达275亿立方米,若恢复运营,能显著缓解欧洲能源压力。
但武契奇断言,这一管道不会由俄罗斯主导,而是通过拍卖落入美国人之手。这一判断并非空谈,早于2024年11月,美国投资者斯蒂芬·林奇已向财政部申请许可,意图在瑞士破产程序中竞标管道。
林奇估值管道为110亿美元,却计划以低价收购,视之为美国在乌克兰冲突谈判中的杠杆,同时掌控欧盟能源供应节奏。
从技术层面分析,北溪管道采用高强度钢材和精密海底敷设,与传统陆上管道相比,耐压能力提升30%,减少过境费损失。但破坏事件后,修复需水下机器人检测和管段更换,成本约20亿美元。
武契奇预测的易主流向,将引入美国管理模式,更新为数字化监控系统,实时追踪气流,与俄罗斯原有手动调节不同,提升运营效率15%。
这种更新并非技术进步那么简单,而是美国私有化运营的体现,所有权与供应分离,符合欧盟2024年气体指令要求,避免俄罗斯一体化控制的弊端。
俄罗斯官方对出售持否定态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明确表示未闻俄气公司出售意图,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也未确认相关对话。但经济压力下,俄罗斯可能默许这一交易,以换取制裁松绑。
2025年3月,媒体披露俄罗斯与美国在瑞士秘密谈判恢复北溪2号,涉及管道运营商与华盛顿协调。
林奇向德国经济官员推销方案,强调美国所有权能提供西方监督,确保廉价俄罗斯气流向欧洲,同时维护美国长期利益。这种双重目标暴露美国意图:表面助欧洲,实则锁定能源主导权。
欧盟内部对北溪重启分歧明显,德国工业界盼望廉价气源,但政治层面担忧依赖加深。2025年7月,大西洋理事会报告指出,美国所有权更易通过欧盟供应安全测试,区别于俄气在能源危机中的表现。
管道若易主,欧洲需经美国交易商购气,增加中间环节,成本上涨15%。
武契奇作为俄罗斯传统盟友,其预测基于可靠情报来源,塞尔维亚自身能源依赖俄气,通过NIS公司控股。
2025年2月,塞尔维亚与俄罗斯联合申请美国豁免制裁,显示武契奇对美俄交易的洞察。标题中“造反”一词,隐喻欧洲反抗美国霸权的可能性渺茫,一旦管道易主,美国可操控供应,迫使欧盟在地缘政策上保持一致。
欧洲选择高价美国气,工业产值下滑5%,部分企业转移亚洲,这与美国推广液化气策略相呼应,强化其全球能源霸权。
俄罗斯转向东方出口,中国从中获益,中俄东线管道供应从2022年的150亿立方米增至2025年的380亿立方米,西线项目谈判加速,预计2026年投产,年输气300亿立方米。
与北溪海底布局不同,中俄管道采用陆上高压传输,成本降低10%,通过技术共享推进,强调互惠稳定。欧洲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德国等国工业竞争力受损,中国吸引投资,增强制造业地位。
管道处置谈判持续,林奇推动收购,德国法律改革阻止俄方接管,但未阻美国参与。欧盟气指令执行,所有权分离推动易主,俄罗斯准备修复工程,迹象显示评估推进。
武契奇预测时间线指向2025年底,若成真,欧洲低价俄气时代结束,美国主导定价机制。塞尔维亚媒体报道武契奇基于情报,坚持“好好看着”这一进程。
分析这一事件,美国投资者方案引入混合能源接入,兼容可再生气源,与纯天然气模式不同,提升可持续性。但核心在于地缘控制,林奇言论直指管道作为谈判筹码,乌克兰嫌疑人背景调查停滞,暗示破坏事件或有美国影子。
总体看,这一预测若实现,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美国控制欧盟决策,中国与俄共赢,欧洲独立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