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居民存款规模持续扩张,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同期居民收入增速。
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货币供应量增速显著高于工资增长水平。
表面上看,银行账户数字在涨,可实际购买力却在悄然缩水。物价虽稳定,CPI同比下降0.3%,但货币超发带来的隐性贬值已成事实。普通人手握现金,却发现钱越来越不经花,这正是当下经济现实的缩影。
居民存款为何猛增?一方面,经济复苏节奏放缓,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居民收入预期趋于谨慎。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消费信心不足,导致预防性储蓄意愿强烈。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总量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占比超过一半。
平均下来,每人存款新增近9000元。可这9000元真能跑赢贬值吗?答案并不乐观。M2增速8.4%,远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货币总量扩张直接稀释了单一货币单位的价值。过去几年,类似现象反复上演,居民看似资产增加,实则财富被悄然摊薄。
货币贬值并非显性通胀,而是通过资产价格和购买力双重渠道体现。2025年CPI持续低迷,9月同比下降0.3%,核心CPI仅上涨1.0%,表面物价平稳。但广义货币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脱节,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居民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三年定期利率普遍跌至2%以下,甚至1.95%的水平,10万元存三年利息不足6000元。扣除隐性贬值后,实际收益接近零甚至负值。这种低利率环境本是为刺激经济而设,却让储户成为无声的买单者。
房地产曾经是国人保值首选,可2025年楼市走势彻底逆转。北京二手房均价从年初4.3万元/平方米跌至11月4.18万元/平方米,环比连续下滑。西城区高端盘从12.5万元/平方米跌至12.2万元/平方米,海淀区学区房跌幅更大。
全国百城二手住宅均价13727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34%,同比下跌3.21%。曾经“一房难求”的北京,如今网签量大幅萎缩,10月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下滑明显。政策虽多次调整,但供需失衡已成定局。
黄金同样失去避险光环。2025年国际金价冲高后剧烈震荡,11月现货黄金一度突破4000美元/盎司,又迅速回落。中国黄金基础价11月7日达915元/克,可回收价仅880元/克,手续费高达15%。
2023年580元/克买入的金条,如今看似浮盈,可扣除手续费后收益大幅缩水。更关键的是,黄金价格已被国际资本深度操控,散户高位接盘后往往面临暴跌收割。央行连续12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意在优化外汇结构,可普通人跟风买入只会成为韭菜。黄金保值功能在货币超发时代已被严重削弱。
股市更像一场高风险赌博。2025年A股虽有阶段性上涨,上证指数前三季度涨15.84%,创业板指涨51.20%,但10月后震荡加剧。沪深300涨幅17.9%,可散户赚钱效应有限。大量个股前三季度翻倍后迅速回吐,AI概念、生物医药等板块暴涨暴跌。
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信息渠道,追涨杀跌后往往血本无归。基金产品同样如此,破净潮此起彼伏。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的背后,是资金在不同板块间来回切换,真正的财富增值凤毛麟角。
数字人民币试点虽如火如荼,累计取引金额14.2万亿元,个人钱包开立2.25亿个,但本质仍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形态,与人民币1:1兑换,并无额外保值属性。
试点地区扩展至26个,上海成立国际运营中心,可对普通人而言,它只是更便捷的支付工具,无法对抗货币总量扩张带来的贬值压力。期待数字人民币成为抗通胀神器,显然不切实际。
银行理财产品同样问题重重。2025年理财市场规模虽超30万亿元,可破净率居高不下。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跌至3%以下,权益类产品随股市波动剧烈。银行代销基金、保险产品,表面宣传稳健,实则隐藏大量市场风险。
2025年的经济图景告诉我们,财富保值从来不是靠某个单一资产,而是对宏观周期的敬畏。居民存款大增的背后,是千万家庭对未来的集体谨慎。
这份谨慎,或许正是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隐形力量。当所有人都在存钱时,贬值虽在发生,但至少没有演变为系统性危机。这就是中国式韧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