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最近彻底“凉透”的白酒行业。曾经被捧上神坛的白酒,为啥突然就不行了?未来还有没有翻身的可能性?
白酒行业的发展
首先第一个问题,白酒行业是真的不行了,还是暂时的波动?答案很明确,是真的陷入了系统性困境,不是某款酒、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从根上出了毛病。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价格说起,曾经让大家抢破头的茅台25年飞天,6月份批发价跌破2000元后就没回头,现在直接干到1700元以下,比经销商拿货价还低。
现在买茅台哪还用熬夜抢购、托关系预定?打开任意一个电商平台,1800元左右就能直接下单,现货送到家。
这种场景放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象,毕竟那时候的茅台可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的硬通货,如今彻底沦为“随手可及”的普通商品。
而且这不是高端酒的个别现象,整个白酒市场都在价格崩盘,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60%的酒企都出现了“价格倒挂”,也就是卖价比批发价还低,800元到1500元这个中端价位段,更是重灾区。
对经销商来说,这就是“卖一瓶亏一瓶”的节奏,不少人扛不住资金压力,资金链已经断裂,只能硬撑着。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白酒板块现在成了A股的“拖油瓶”,在大盘突破4000点的行情里,大部分板块都在涨,唯独白酒板块不涨反跌,跟房地产板块凑成了“难兄难弟”。
作为行业龙头的贵州茅台,2021年被中信证券吹得天花乱坠,研报标题直接喊“3万亿从头越”,说2000多元的股价只是起点,市值要冲3万亿。
结果呢?研报发布8天后,茅台股价冲到2600元的高点,之后就开启了“自由落体”模式,四年时间跌了超过40%,市值被宁德时代反超,股价甚至要被寒武纪赶超。
这还算是白酒板块里的“优等生”,其他酒企更惨,泸州老窖股价直接腰斩,洋河股份、酒鬼酒跌幅都超过60%,整个板块一片狼藉。
如果说股价是预期,那业绩就是实打实的基本面。刚披露的三季度报告,把白酒行业的惨状摆得明明白白。
20家上市酒企里,几乎全部都是负增长,只有茅台和汾酒勉强实现微增,洋河股份、酒鬼酒、水井坊的营收下滑超30%,其中酒鬼酒和洋河股份更是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三成,跌得停不下来。
舍得酒业、古井贡酒、今世缘、伊力特、口子窖这些品牌,不管是走高端路线还是亲民路线,营收下滑幅度都超过10%。
要知道,这可是曾经毛利率普遍超过70%、被无数人羡慕“躺着赚钱”的行业,现在却沦落到“尸横遍野”的地步,说出来都让人唏嘘。
为什么之前的“香饽饽”现在没人要了?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为啥曾经的“香饽饽”突然就没人要了?核心原因就两个:一是把白酒玩成了“理财产品”,金融属性盖过了饮用本质。
二是跟不上时代了,被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抛弃了,这两个问题凑到一起,行业不垮才怪。
先说说这个金融属性,上一轮塑化剂危机之后,白酒行业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走上了“封神之路”,从2016年到2024年,20家上市酒企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价格更是涨得离谱。
20年前,一瓶小糊涂仙30元,泸州老窖40元,茅台也才300多元,现在这些酒的价格直接涨了10倍,一瓶茅台的钱,够普通人打工十几天。
这高溢价是怎么来的?难道是粮食涨价了?还是人工成本翻倍了?显然都不是,说白了就是厂家和经销商联手搞的“饥饿营销”:厂家故意限量,然后提价;经销商拿货后不往外卖,捂着囤着,制造“一瓶难求”的假象,让大家觉得“酒越陈越贵”,纷纷跟风囤酒。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的变化,白酒行业之所以能火这么多年,其实是跟基建、地产这些需要“搞关系”的产业绑在一起的。
以前,商务宴请、人情往来,都离不开推杯换盏,白酒成了身份的象征,“揣着华子、拎着茅子”就是高端社交的标配。
那段时间,茅台的股价甚至成了基建行业的“晴雨表”,螺纹钢、玻璃、水泥这些建材的价格走势,都跟茅台股价差不多,投资者跟着白酒炒基建,跟着基建炒白酒,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
因为基建、地产行业需要白酒来维系关系,白酒需要这些行业来创造消费场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
但时代变了,基建节奏放缓,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那些曾经的“核心消费群体”要么隐退了,要么开始勤俭节约了,商务宴请的场景大幅减少,更重要的是,90后、0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这些年轻人根本不吃“敬酒罚酒”那一套。
在他们眼里,白酒承载的全是陈旧的规矩和权力的规训,什么座次排序、先喝三杯暖场,都让他们觉得压抑。
年轻人不是不喝酒,甚至喝得更频繁,但他们喜欢的是更轻盈、更自由的微醺方式,比如喝果酒、啤酒,或者小聚时喝两杯低度酒,而不是在酒桌上被“绑架”着喝酒。
这两个问题一叠加,白酒行业就陷入了死循环:真实需求没了,囤酒的人见价格跌了也开始抛售,导致价格越跌越狠。
价格跌了,经销商不敢拿货,企业业绩下滑,库存越积越多,现在整个行业的平均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达到900多天,相当于两年半的时间才能把库存卖完,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更要命的是,消费群体还在断层。50后、60后慢慢老去,70后、80后因为健康原因也开始少喝酒,90后、00后又不买账,白酒的消费基础正在一点点萎缩。
以前总说“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文化也得跟着时代走,总不能指望年轻人为了“传统文化”,就忍受那些让人不舒服的酒桌规矩吧?
白酒行业还能东山再起吗?
那白酒行业还有救吗?能不能东山再起?说实话,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身段,回归本质,而不是继续抱着以前的老套路不放。
首先要赶紧剥离金融属性,把白酒变回“用来喝的酒”,别再搞什么限量提价、饥饿营销了,消费者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企业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品质、优化口感上,让消费者觉得这酒值这个价,是因为好喝、有文化内涵,而不是因为能涨价、能保值,那些还在想着靠炒作赚钱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第二条,讨好年轻人,适配新的消费场景,白酒企业不能再守着“商务宴请”这一个场景了,得主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比如推出小瓶装、低度化的产品,适合单人自饮或者朋友小聚;搞点国潮联名,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做营销;甚至可以开发白酒调饮的配方,打破“白酒只能纯饮”的刻板印象。
其实说到底,白酒行业的危机,也是一次“刮骨疗毒”的机会,以前太顺了,顺得忘了自己本来是做什么的,现在摔了个大跟头,正好可以好好反思一下,一瓶酒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口感、是文化、是陪伴,而不是投机炒作的工具。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酒价回归理性是好事,不用再为虚高的溢价买单,对于行业来说,这或许是告别浮躁、回归初心的开始。
至于这场寒冬会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跟上时代、尊重消费者的品牌,终将熬过寒冬;而那些固守老套路、不肯改变的,只能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