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得不说,荷兰当局此次行动决策非常果断,他们直接启动了一部长期未使用的冷战时期法律——《商品供应法》,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迅速接管了半导体公司安世(Nexperia)在荷兰的总部。 2. 这一行动显然经过了精心策划,不仅立即解除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还同时冻结了高达147亿人民币的公司资产。可以说,荷兰的行动迅猛且力度空前,让人瞩目。
3. 从这一系列举措来看,不难发现背后似乎有美国的战略影子。早在今年6月,华盛顿就向荷兰政府施加了压力,明确暗示如果安世公司想从实体清单中被移除,那么更换管理层是必须的前提条件。 4. 更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政府的这一行动正好发生在美国于9月29日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政策之后,时间点几乎是巧合般地高度契合,像是提前排练过的协作演出;与此同时,有报道称安世内部一些外籍高管与本国监管机构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局面。 5. 外界普遍认为这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技术主权收割,但事态却发生了反转:荷兰虽然成功接管了总部控制权,但很快意识到自己所掌控的,可能仅仅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空壳——因为这个总部本身并没有实际的生产能力。 6. 实际上,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核心资产,并不在阿姆斯特丹或埃因霍温的办公楼,而是在中国南方的东莞工业园区。 7. 在这个生产基地里,安世承接了全球超过七成的芯片封装任务,几乎可以说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引擎。 8. 全球每十颗用于高端汽车的功率半导体中,就有七颗来自这座工厂,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它才是安世公司最具含金量的资产所在。 9. 紧接着,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也迅速跟进,精准打击。10月4日,商务部发布了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中国向境外输送任何芯片产品或配套原材料。 10. 这一举措直接切断了全球汽车产业的一条关键供应链,几乎立刻让欧洲的整车制造商陷入了供应链紧张的困境。 11. 据悉,大众汽车的库存仅能支撑三周的生产,位于沃尔夫斯堡的核心生产线面临随时停工的风险;宝马和奔驰的高层召开了紧急会议,整个行业的焦虑情绪迅速蔓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发出了紧急呼吁,要求尽快解决这场前所未有的断供危机。 12. 不久后,安世中国宣布恢复部分供货,但附加了两条不可商量的新规定:第一,所有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第二,初期优先保障中国市场的供应。 13. 需要注意的是,之前所有的国际交易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而这次的改变标志着一个重大突破——人民币首次被强制与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最敏感的环节之一——车规级芯片的流通挂钩。 14. 过去人们提到人民币国际化,通常讨论的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尽管这些商品的交易规模庞大,但它们通常有很多替代品,且价格波动较大,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货币信用基础。 15. 然而,这次完全不同,芯片,尤其是高端功率半导体,已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数字血液”,是一项无法替代的核心技术资源。 16. 强制要求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人民币的价值支撑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制造业的总量,而是直接绑定到全球汽车产业无法绕开的战略性稀缺资源上。这不仅是一次币种的转换,更是人民币信用层次的历史性跃升。 17. 面对生产线停摆的巨大风险,欧洲车企几乎没有选择。像大众、宝马这些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公司,手中握有大量人民币资产,它们迅速响应,和安世中国签署新协议,确保芯片供应不间断。 18. 然而,那些没有人民币储备的欧洲品牌则被迫进入国际市场,争相兑换人民币,就像抢购紧急物资一样疯狂。它们的目标是确保生产能够维持下去,但这只是连锁反应的开始。 19. 随着宝马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压力迅速传导到供应链下游。为宝马提供变速箱系统的德国供应商、供应特种钢材的法国公司,甚至日本的精密轴承制造商等,这些遍布全球的二级、三级供应商猛然发现,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 20. 想要继续合作、确保订单份额,它们就必须接受以人民币支付的货款。于是,许多原本只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企业开始急忙开设人民币账户,聘请专家分析汇率走势,甚至调整财务流程。 21. 人民币由此不再是可选的交易货币,而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一项标准化支付工具,悄然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金融生态。荷兰最初的制裁行动看起来因此显得既笨拙又无效。 22. 荷兰被冻结的147亿人民币资产,在新的人民币交易体系面前彻底失效——所有资金流动都通过中国境内的银行系统进行,完美规避了海外司法冻结机制和美国所谓的“长臂管辖”。 23. 然而,这场博弈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反制。真正的历史性转折在于:它首次强迫了许多西方企业和机构不得不主动寻求和持有人民币。 24. 显然,人民币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不再仅仅是用来购买商品的工具,而是逐渐成为全球各方竞相争夺的融资资本。 25. 为了获得足够的人民币流动性,欧洲企业纷纷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中国发行“熊猫债券”,积极参与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甚至推动本国央行重新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本币互换协议。 26. 这些举措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金融功能,推动它从单一的商品结算货币,迅速向具备投资、融资和储备功能的多元国际货币迈进。 27. 这一系列变化,被广泛视为对美元主导地位的“结构性冲击”,因为它挑战的,不仅是某一领域,而是支撑美元霸权的核心基础——全球对美元作为唯一可靠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