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施稀土禁令后,欧盟的担忧逐渐加剧。欧盟向中国提交了约2000份稀土出口申请,但只有一半获得批准。最终,欧盟意识到“脱钩”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欧盟的稀土忧虑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认识到这一现实后,欧盟又会采取哪些行动?
11月5日,欧盟委员会确认,欧盟与中国已经在稀土领域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这意味着欧盟的产业有望稳定获得稀土原料的供应。欧盟经济安全委员会成员谢夫乔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多次与中方讨论过稀土供应的问题,并坦诚表示,如果中国不放宽稀土出口的限制,欧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会遭遇严重冲击。他还补充道,经过多轮的对话和沟通,中方最终同意优先处理欧洲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并为其“开绿灯”。
谢夫乔维奇透露,在“特殊沟通渠道”建立之后,中国正在加快对欧盟企业稀土出口申请的审核速度。在大约2000份申请中,已经有一半得到了批准。对于剩下的申请,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将继续敦促中方加快处理。此外,欧盟也已经开始着手发展本土稀土资源,尤其是爱沙尼亚的稀土资源,寄希望于此能够弥补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由于稀土的开采和提炼非常复杂,成本高昂,欧盟的这一计划短期内很难实现。换句话说,欧盟仍然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依赖中国提供稀土资源。据报道,欧盟的电动汽车等高科技制造业非常发达,这些产业需要稀土和锂等关键金属作为原料,但欧盟几乎没有本土资源,必须依赖进口。在这些原料中,稀土的几乎100%都依赖中国。对此,欧盟官员表示,在解决稀土供应问题上,“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欧盟委员会曾发布报告,计划重点关注先进的采矿技术,包括开发“太空采矿”技术。这个提案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因为所谓的“太空采矿”依然只是一个遥远的设想,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在地球上大规模实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盟对稀土问题的日益焦虑。
11月6日,有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内部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并提醒各成员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欧盟和中国已经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但仍有一半的稀土出口申请未获批准,这显然未能达到欧盟的预期。此外,欧盟曾向中国提出,希望中国能够为欧盟企业发放通用许可证,这样在欧盟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一旦获批后,就无需再次提交申请。这个提议仍在讨论中,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看中方是否同意。
有分析认为,如果欧盟希望进口更多的稀土,就必须对中国做出相应的让步。这些让步可能包括欧盟之前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出口管制,和对安世半导体公司实施的单边制裁等。实际上,就电动汽车争议和安世半导体事件,中方早已表达过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11月6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明确表态,阐明了中方的立场。他表示,中欧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完全可以实现合作共赢,而不是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设置障碍。何亚东强调,中方愿意与欧盟深化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表态向欧盟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表明如果欧盟希望推动贸易更加自由、便利,就应当同中方相向而行,创造更加有利的经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