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奢侈品专柜里,最显著的变化不是价格标签,而是人群构成:退税柜台前排队的,不再是熟悉的中文声。
根据 Global Blue 最新数据,2025 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仅恢复到 2019 年的 62%。他们在欧洲免税市场中的份额,从五年前的 32% 跌至如今的 13%——被美国人(22%)和中东海湾国家游客(13%)超越。曾经撑起全球免税业半壁江山的 “中国游客红利”,正在悄然退潮。与此同时,欧洲整体免税奢侈品销售却同比增长 7%。
图片来源:Global Blue
消费地图重写:中国游客
离开欧洲,转向东亚与本土
Global Blue 数据显示,欧洲免税市场的增长来自三个方向:超高净值消费者、美国与中东买家、以及年轻一代 Z 世代。而中国游客的消费复苏却陷入停滞。
从 2019 年到 2024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年复合下降 8%。相比之下,美国游客的支出增长 12%,海湾国家游客增长 14%。欧洲的奢侈品牌重新学会了迎合别的客人——英语、阿拉伯语成为门店的主流语言。
对于那些曾经依赖中国游客的欧洲零售商,这是一场 “静悄悄的地震”。
但中国游客并未消失。如今,他们有高达 40% 的免税购物发生在日本,远高于 2019 年的 14%。东京银座的退税柜台重新排起长龙——但这次,他们不再飞十几个小时去巴黎。
繁忙的东京银座
图片来源:Rakuten Travel
路易威登东京银座店
图片来源:Go Tokyo
航班恢复有限、签证流程繁琐,让欧洲不再 “说走就走”;而东亚目的地近、方便、文化亲近,成为最自然的替代。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的奢侈品零售体验已经不输给欧洲。
疫情三年间,中国的奢侈品零售基础设施迎来质变。从传统的北京SKP、上海恒隆,到近年来持续发力的南京德基、深圳湾万象城,再到海南离岛免税、品牌自建直营旗舰,消费者在国内能获得的品牌阵容、服务体验,甚至比欧洲更 “舒适”。
北京SKP
图片来源:北京SKP
上海恒隆广场
图片来源:恒隆集团
南京德基广场
图片来源:Aedas
深圳湾万象城
图片来源:华润万象生活
cdf海口国际免税城
图片来源:cdf海口国际免税城
与此同时,价差优势正在消失。汇率波动和集团定价调整让中欧价格差从 30% 缩小至 10%以内。加上售后、保修、会员体系等本地服务,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把 “第一件” 和 “下一件” 都留在国内买。
对品牌而言,留客于本土,不仅更可控,也更符合他们当下的增长逻辑。
从 “扫货式旅行”
到 “理性消费”
过去,“出国买包” 是一种社交符号。现在,它更像是一种麻烦。退税流程复杂、货品缺码、汇率波动……这些都让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购物的意义。
旅行不再以消费为目的,奢侈品不再是炫耀的凭证。取而代之的,是更私域、更内敛的消费心理——去旅行是为了放松,而不是为了买东西;去买东西,是为了自我满足,而不是向外展示。
图片来源:RetailNext
“购物型旅游” 的时代结束了,“体验型生活” 的时代开始了。
对于欧洲而言,这不是坏消息,而是结构性重组。免税市场的增长重心正转向高净值群体与年轻世代——前者以 13 万欧元的人均消费额撑起销量,后者以 24% 的支出增速引领未来。
而对中国而言,免税消费的收缩并非消费力下降,而是消费逻辑的重塑。消费者的选择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在地和可持续。
十年前,中国游客在海外 “爆买” 成就了全球奢侈品的黄金年代;如今,他们的克制与自洽,正在定义一个新的消费周期。
作者 | 编辑团队
编辑 | Yiling 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