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之间的一场稀土之争突然刷屏。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吉隆坡会谈后公开表示,中国并没有真正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还暗示这是美国威胁加征100%关税的结果。 这番话立刻被美国媒体渲染成一场外交胜利。
这种模糊表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命脉,这场博弈远不止是口头之争。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会谈结束后不到24小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记者会上抢先发声。 他声称中国并未实际执行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并将此归功于美方的强硬姿态。 贝森特特别提到,美国提出的100%关税威胁让中方选择了退让。 这番表态迅速被美国国内政治人物和媒体放大,部分共和党议员在社交媒体上欢呼这是特朗普政府的重大胜利。
贝森特的发言时机耐人寻味。 中美磋商刚结束,美方就单方面宣布结果,这种操作在外交场合并不常见。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曾多次在贸易谈判中使用类似策略,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获取谈判优势。 2023年以来,美国对华关税手段频出,但实际效果有限。 贝森特此次高调表态,与中美磋商的实际进程存在明显出入。
针对美方的说法,中国外交部在10月2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了回应。 发言人郭嘉昆没有直接回答“稀土管制是否暂停”的问题,而是指出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法依规进行的,符合国际惯例。 郭嘉昆强调,这些措施旨在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这种回应方式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典型风格:既不留话柄,也不随对方节奏起舞。
外交分析人士指出,中方的模糊回应是一种战略选择。 在美方试图主导叙事时,不给出明确答案反而能保持主动权。 中国近年来在稀土管控上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体系,从开采到出口都有明确规定。
中方不愿在外部压力下仓促表态,反映出对自身规制权的坚定维护。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材料。 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稀土元素。 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使得稀土成为中美博弈的关键筹码。
美国对稀土的需求尤其迫切。 军工领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80%以上,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等先进武器都需要中国供应的稀土材料。 尽管美国试图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但成本和技术瓶颈让进展缓慢。 一家美国稀土企业高管透露,即使投入数十亿美元,也需要至少五年才能实现部分自给。
中国对稀土的管理并非突然之举。 过去十年间,中国逐步完善稀土出口管制体系。 2023年底,中国将稀土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清单;2024年,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行总量控制;2025年7月,新增5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 这些措施有明确的国内法律依据,也参考了国际通行做法。 西方国家对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更为严格,中国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与国际规则接轨。
在吉隆坡磋商中,稀土只是议题之一。 双方还讨论了农产品贸易、海事纠纷、芬太尼问题等多个领域。 会谈结束后,中美发布的通报存在细微差异。 美方强调在稀土问题上取得进展,中方则突出双方在部分领域达成共识。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国对谈判重点的不同理解。 中国商务部官员表示,中方在磋商中清晰表达了维护自身利益的立场。
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急切态度,与其国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2025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特朗普政府面临巨大的民意压力。 历史经验显示,贸易战曾导致美国农业州受损,影响共和党选情。 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在关键摇摆州出现下滑。 通过炒作稀土议题,政府试图向选民展示对华强硬形象,转移国内矛盾。
稀土博弈对全球产业链产生直接影响。 许多跨国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 一家欧洲汽车制造商表示,正在加速研发无稀土电机技术,但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供应。 日本和韩国企业则加大储备力度,防止可能出现的供应中断。 这些举动反映出市场对中国稀土政策的高度敏感。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储量。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采矿、分离到加工技术都领先全球。 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等企业控制着国内外多个关键矿山。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中国稀土产业的竞争力不仅来自资源,更来自规模效应和技术积累。
中美稀土博弈还涉及更广泛的规则之争。 美国联合欧盟、日本组建“关键矿产联盟”,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供应链。 但现实是,全球稀土精炼产能高度集中在中国。 即使其他国家加快开采速度,也难以绕过中国的加工环节。 这种结构性优势让中国在谈判中拥有更多筹码。
国际舆论对稀土之争高度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中国通过稀土管制展示了对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影响力。 华尔街日报则指出,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预期。 这些报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资源安全问题的普遍担忧。
在技术层面,稀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风力发电机的磁体、医疗设备的激光器,都依赖于特定稀土元素。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直接影响这些行业的成本结构。 一家德国工业集团透露,他们已经将稀土供应风险纳入长期战略规划。
中国稀土政策的调整有其国内考量。 过度开采曾导致环境问题,政府通过管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稀土作为战略资源,需要保障长期供应安全。 这些因素都体现在中国的政策设计中,并非单纯针对外部压力。
市场对稀土之争的反应迅速而复杂。 消息传出后,全球稀土价格出现波动,但幅度有限。 分析认为,这反映出市场对中美博弈的常态化预期。 投资者已经习惯了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拉锯战。
稀土问题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技术细节上。
中国新增管制的5种稀土元素,主要用于军事和高科技领域。 这种精准施策显示中国在平衡经济和战略利益上的考量。
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互动,是两国整体关系的一个缩影。 从贸易战到科技战,双方都在试探对方底线。 稀土作为具体议题,反映了这种博弈的实质:既是利益之争,也是规则制定权之争。
回顾事件经过,美方的单方面宣称与中方的冷静回应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辞上,更体现在行动中。 中国继续按计划推进稀土管理体系建设,而美国则在寻找替代方案。 这场博弈的结局,将取决于双方的实际行动而非口头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