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官网披露,国内自动驾驶公司Pony AI Inc.(小马智行)于10月17日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启动港股上市冲刺。截至10月21日,小马智行市值近70亿美元。
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一线城市均提供面向C端用户的L4自动驾驶服务。目前,该公司运营的自动驾驶车队规模约为680辆,单车日均订单超15单,单车营收27.1美元。到2025年底,小马智行预计将落地1000辆Robotaxi。
按2024年的车队规模计算,小马智行占中国Robotaxi服务市场份额15.4%,市占率排名第二;排在第一位的是百度萝卜快跑,市占率44.9%。
从车队规模和和市占率来看,目前国内自动驾驶企业普遍不超过1000辆车队规模。说明市场还在初期阶段,行业玩家仍处在试点和探索阶段。
Robotaxi是一个重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规模化车队管理和成本控制才能实现盈利。按照小马智行CEO彭军此前所说,预计Robotaxi规模达到5万辆时,小马智行将实现盈利,盈利时间预计在2028年~2029年。
也就是说,车队规模过1000辆以后,才意味着自动驾驶企业真正进入了打仗抢市场的阶段。
尽管小马智行打着“Robotaxi第一股”的旗号,但从财报数据来看,公司半数以上的收入来自Robotruck。2022-2024年,Robotaxi业务贡献分别是13.1%、10.7%、9.7%,占比逐渐减少,2024年甚至不足10%。2025上半年,Robotaxi的业务占比也仅有9.2%。
小马智行的业务收入更多依靠Robotruck和技术授权与应用业务,而非目前打概念的Robotaxi。
收入占比不足10%的Robotaxi是公司的估值重点,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Robotaxi市场前景足够宏大。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中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到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253.6%。
预计到2030年,国内一二线城市的Robotaxi保有量望达到101万,渗透率约25%。假设届时单车年行驶的收费里程为12万公里、车费平均2元/km,则到2030年仅一二线城市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24亿人民币。
市场看好Robotaxi发展前景,但自动驾驶公司要度过试点和商业化初期阶段,就普遍需要融资过渡,并在此后的5~10年才能实现稳定盈利。
财务角度来看,报告期内小马智行的收入分别为6838万美元、7190万美元及7502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7%。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为3543万美元,同比增长43.3%。
收入增长的同时,公司仍在持续亏损。报告期内,公司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3亿美元、1.2亿美元及1.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的经调整净亏损为7442万美元。
从资本结构看,小马智行超过70%的收入和试点项目均来自国内,其背后投资方包括丰田、广汽、IDG等资本。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地方车队运营商业化提速,公司估值增长的实际驱动力已经转移到中国,而港股二次上市恰是战略层面的资本运作体现。
此前美国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曾发布报告称,小马智行的Robotaxi取车点少、等待时间长,总体客户体验较差,并指出其 “对软件的草率处理导致事故”“缺乏技术和安全控制”,同时指控其存在数据造假、技术能力不足、运营效率低下、财务风险等问题。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尚未对该指控做出公开回应。
无论是“第一股”,还是“中国版waymo”,概念是让人们留有印象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toC的Robotaxi如何实现更快度和更大范围的落地。
#无人驾驶Robota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