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觉得半导体行业还在寒冬里挣扎,但最新出炉的三季报数据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闻泰科技在前三季度收入下滑44%的情况下,竟然实现了净利润265%的爆发式增长,达到15.13亿元。 这并非个例,神工股份、新相微、长光华芯等8家半导体龙头企业利润增幅全部超过20%,其中5家更是实现了利润翻倍。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爆发式增长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行业回暖范畴。 寒武纪前三季度营收狂飙2386.38%,净利润增长321.49%;光华科技利润增长高达1234%,相当于每天净赚近33万元。 半导体行业正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格局,一些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AI算力需求成为这轮增长的最强引擎。 海光信息深算三号DCU获得了阿里28亿元订单,用于通义千问大模型训练;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拿下了字节跳动、阿里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大额订单。 这些订单不仅规模巨大,更重要的是预示着AI算力需求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半导体企业的订单储备充足,为后续增长提供了确定性。
海光信息合同负债高达28亿元,预付款项与存货合计91.20亿元;寒武纪存货规模达到37.29亿元,环比增长近40%。 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出半导体企业手握大量待执行订单,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已经有了坚实保障。
汽车电子成为半导体增长的另一个强劲动力。 扬杰科技的SiC MOSFET产品通过车规认证后,成功切入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同时还获得了小米汽车24亿元碳化硅订单。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加速,车规级芯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半导体行业的复苏已经传导至全产业链。
在芯片设计环节的寒武纪、海光信息引领增长的同时,测试企业伟测科技三季度营收创下历史新高。 集成电路测试环节的业绩高速增长,直接反映出芯片设计企业的投产热情,从侧面印证了半导体产业景气度的全面传导。
企业的财务质量改善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幅度。 海光信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激增465.64%,达到22.55亿元,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净利润规模。 这种“有质量的增长”削弱了对行业周期性的担忧,凸显出本土企业市场化竞争力的实质性增强。
产品结构优化成为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
扬杰科技综合毛利率提升至35.04%,利润增速45.51%远超营收增速20.89%,这主要得益于高附加值的IGBT和碳化硅模块营收同比增长超80%。 联芸科技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141.76%,成为财报最大亮点。 企业正从低端红海向高端高毛利领域成功转型。
研发投入成为业绩增长的底层支撑。 海光信息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9.35亿元,同比增长35.38%;寒武纪通过芯片架构迭代提升产品竞争力;扬杰科技将精益生产融入全流程,优化成本管控。 这种产能与研发的协同效应,正推动企业毛利率持续走高。
端侧AI芯片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泰凌微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增118%,公司表示端侧AI芯片出货超预期;炬芯科技净利润增长112.94%,其端侧AI音频芯片推广顺利,多家头部品牌的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 随着AI应用向终端设备渗透,端侧AI芯片市场空间正在快速打开。
国产半导体在国际化方面也取得进展。
联芸科技境外收入同比增长28%,产品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光信息适配全球标准进入政务、电信领域。 这些迹象表明,国产半导体正通过性能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竞争,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
在半导体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不同企业的表现呈现明显分化。 在已公布业绩的39家芯片公司中,有26家企业利润增幅超过10%,但同时有9家企业业绩暴跌。
这种两极分化格局,反映出半导体行业不同领域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政策支持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持续动力。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总额高达1640亿元,为半导体产业链注入强大资金动力。
同时,国产替代政策在金融、政务、电信领域落地,如海光信息C86系列CPU在金融信创市占率已超35%。
半导体设备需求持续旺盛,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高达125.2亿美元,同比激增113%,连续四个季度稳坐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宝座。 国内晶圆厂扩产确定性强,带动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订单情况良好,成长性凸显。
存储芯片市场显著回暖,江波龙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9.64%;佰维存储实现扭亏为盈。
受惠于需求成长、供需结构改善拉升价格,加上HBM等高附加价值产品崛起,内存及闪存产业2024年营收预计将分别增加75%和77%。
半导体行业的这份三季报成绩单,展现了一个正在快速变化的行业图景。 AI算力、汽车电子、端侧AI等新兴需求正推动部分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而一些传统领域的企业则面临转型压力。 随着三季度业绩的落地,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逻辑正在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