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玩的东西越来越让人意外了——不是手游皮肤,也不是智能玩具,而是印着明星、动漫角色的纸质集换卡,最近居然火得一塌糊涂。
你可能不信,屏幕看久了,大家反而更想摸点“实在”的东西,收集、交换的快乐又回来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到现在,非体育类的流行文化卡牌销量涨了103%,传统收藏类卡牌也涨了48%,差不多是翻倍的速度。
连大型零售商都跟着忙起来,Target说今年交易卡类销售额已经涨了70%,照这势头,年收入要突破10亿美元;沃尔玛的电商平台更夸张,从2024年2月到2025年6月,卡牌销售额直接飙了200%,货架上的卡包经常被抢空。
最有意思的是,抢卡的主力不是小孩,而是成年人。
不少千禧一代小时候没条件买,现在有钱有闲,就想补回当年的遗憾——比如蹲点抢Pokémon卡,拆开包装的瞬间,比小时候过年还兴奋。
还有人把收藏当投资,要知道Pokémon卡从2004年到现在,累计回报率高达3821%,比不少理财产品还靠谱。
当然,年轻人也没落下,除了体育明星卡,影视、动漫主题的新卡更对他们胃口,圈子越扩越大。
说实话,这股热潮挺戳中当下人的需求。
现在社交都在线上,但交换卡牌能让人线下见面聊两句,或者在社群里晒稀有卡,那种“找到同好”的连接感,是刷手机给不了的。
不过我得说,成年人入局也让卡牌多了层“功利性”,以前kids换卡只看喜不喜欢,现在有人一上来就问“这张值多少钱”,多少有点变味了。
卡牌热潮藏陷阱
纸卡片看着风光,其实里面的门道和风险不少,不是随便买两包就能赚钱的。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投资——虽然Pokémon卡几十年累计回报很高,但那是长期数据,现在新买的卡可不一定能翻倍。
有些热门卡刚发售时炒得很贵,过阵子热度降了,价格直接腰斩,不少人跟风买了之后只能砸在手里。
还有消费场景的变化,市场调查显示,成年人里约19%会自己买Pokémon卡,但大多是“自娱自乐”,很少会买了当礼物送别人。这和传统玩具不一样,以前玩具多是家长买给孩子,现在卡牌更多是“为自己消费”,虽然稳定,但也意味着送礼市场的空间变小了,零售商想靠节日冲销量没那么容易。
不过对商家来说,卡牌也有个大优势——全年都能卖。
不像圣诞玩具只在12月火,卡牌不管3月还是7月,销量都比较稳,不用愁旺季过了就压货。
但风险也跟着来:现在每家店、每个平台都在推卡牌,货架堆得满满当当,等大家新鲜感过了,市场很可能饱和。到时候不仅卡包卖不动,之前炒高的卡价也可能崩盘。
更关键的是,投资心态太浓,会把“玩”的本质弄丢。
以前孩子收集是为了喜欢角色、和朋友交换,现在有人一开口就问“稀有度”“市场价”,把玩具当成了资产,反而少了乐趣。
对普通玩家来说,要是为了送礼或者孩子随便玩玩,真没必要跟风买贵的卡;但如果是自己喜欢,想体验开包的快乐、和同好交流,那倒值得试试。
说到底,卡牌热潮的核心还是“参与感”——不管是小时候蹲在路边换卡,还是现在在直播里开包,那种期待和兴奋才是最珍贵的。
要是只盯着钱,反而会被市场波动搞得很累。
毕竟,一张卡的价值,从来不是只看价格标签,还有它带给你的快乐和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