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一向以“稳”著称的黄金迎来了久违的剧烈波动——伦敦金现单日暴跌6.1%,创下12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让不少投资者慌了神:涨了两个月的黄金牛市,难道要就此终结?其实不用过度焦虑,结合黄金历史牛市规律与当前市场逻辑,这次调整更可能是牛市中的“中场休息”,而非行情终点。
先看历史:这轮黄金牛市才走了一半?
自1971年金价自由浮动以来,黄金共经历过三轮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前两轮的涨幅与持续时间,能为当前行情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轮是1976-1979年,金价从104美元/盎司一路飙升至850美元/盎司,3年时间涨了7.2倍,期间虽有波动,但趋势始终向上;
第二轮是2001-2011年,起点256美元/盎司,终点1900美元/盎司,10年涨了7.4倍,即便中间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也只是短暂回调后继续冲高;
而当前这轮牛市,从2018年8月的1174美元/盎司起步,最高涨到2025年10月的4381美元/盎司,涨幅已达3.7倍。若对标前两轮“7倍+”的涨幅,这轮牛市很可能才走完一半,后续仍有翻倍潜力。
从时间维度看,前两轮牛市分别持续3年、10年,当前牛市已持续7年,且中途经历过2020年8月至2024年1月的3年半横盘整理——这种“慢牛+长横盘”的节奏,反而为后续行情积累了更稳固的基础。
再辨调整:牛市中的回撤是常态,这轮为何更“温柔”?
不少人担心“单日暴跌6.1%”是见顶信号,但回顾历史会发现,黄金牛市从来不是“只涨不跌”,回调是必经过程,且当前这轮回调的幅度,其实比前两轮更温和。
1. 前两轮牛市:10%回撤是“常规操作”
1976-1979年牛市期间,黄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10%左右的回撤,1978年底甚至一度回调20%,但随后很快收复失地,继续创下新高;
2001-2011年牛市更极端,2006年5-6月回撤22%,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是暴跌29%,但这两次回撤都没有改变牛市趋势,反而成了低价布局的好机会。
2. 当前牛市:回调幅度收窄,韧性更强
与前两轮相比,2018年以来的黄金牛市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常规回撤幅度变小,多数时候仅5%左右,远低于前两轮的10%;
二是抗跌性更强,即便遇到2020年疫情流动性危机、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冲击,最大回撤也仅21%,且很快能通过横盘消化压力,而非持续下跌。
这次6.1%的单日跌幅看似惊人,但从历史数据看,仍处于“牛市正常回调区间”,且背后缺乏“扭转趋势”的核心利空——前两轮大回撤多由美联储激进加息、全球流动性危机引发,而当前美联储加息周期已近尾声,全球央行购金需求仍在,支撑金价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
关键逻辑:谁在支撑黄金?传统规律为何失效?
这轮黄金牛市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金价与美元指数负相关”“金价和美债实际收益率反向波动”的传统规律,背后是两股核心力量在持续托底。
1. 资金端:央行+海外资金双轮驱动
过去几年,全球央行一直是黄金市场的“主力买家”。截至2025年9月,中国黄金储备连续18个月增持,总量达2300吨;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央行也在持续加仓,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量连续5年突破1000吨——这种“官方级”的买盘,为金价提供了长期支撑。
近期又多了一股新力量:海外踏空资金回补。以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为例,2024年之前,资金还在持续赎回,但2024年3月金价突破横盘区间后,海外资金开始重新入场,2025年10月前,SPDR持仓量已连续8个月增长,单月净增持最高达3.2吨,这些资金正成为推动金价的新动力。
2. 逻辑端:美元体系担忧成“长期叙事”
传统上,黄金是“抗通胀工具”,但这轮牛市的核心逻辑已升级为“美元体系稳定性担忧”。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尝试用非美元货币进行贸易结算,石油人民币、黄金换资源等模式逐渐普及,这种“去美元化”趋势,让黄金的“避险+货币替代”属性被重新重视。
也正因此,即便美元指数偶尔反弹、美债收益率小幅上升,金价也能保持坚挺——传统规律的弱化,恰恰说明当前黄金牛市的逻辑更底层、更持久
(注:文中提及标的仅为行情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