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朋友李强打来电话,愁眉苦脸地说他的房子挂牌半年多了,看房的人不少,却始终没有成交。"市场这么差,我都想降价了,但房产中介说周围邻居都不降价,我一个人降显得很亏。"李强的困惑不是个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二手房成交困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奇怪的是,很多房东宁可房子卖不出去,也不愿意大幅降价。这到底是为什么?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二手房市场报告》显示,全国重点5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下降23.7%,而挂牌周期从2023年的平均45天延长到了2025年的97天,几乎翻了一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遇冷,全国二手房挂牌均价却仅下调了2.3%,远低于市场预期。
这种"量价分离"的奇特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为什么二手房房东普遍不愿意通过明显降价来促成交易?通过走访调查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高杠杆购房导致的"不能降"。对很多房东来说,降价并非不愿意,而是真的"不能"。这主要源于高杠杆购房模式下的财务压力。
据住建部数据,2018年至2022年期间购房的业主中,超过65%的购房者首付比例在30%以下,贷款期限大多在20-30年。以一套500万的房产为例,如果首付30%,贷款350万,按照当时4.9%的贷款利率计算,30年总还款额约为670万。如果现在市场价格下跌10%,房子只能卖450万,减去350万的贷款余额后,业主到手只有100万,比当初的首付还少,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的朋友张女士2019年在上海购买了一套总价680万的房子,首付30%后贷款476万。"现在同小区的房子报价才650万左右,如果我再降价卖,不仅这几年的月供相当于白付,甚至还要自己贴钱。与其这样,不如继续持有,等市场好转再说。"张女士的心态代表了很多高杠杆购房者的真实想法。
第二个原因:"邻居效应"和"锚定心理"作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周围人行为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自己最初设定的价格产生强烈的情感依附。
某房地产研究机构2025年的心理调查显示,85%的房东在定价时会首先参考周边同类房源的挂牌价格,而非实际成交价格。当大家都不降价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价格联盟",没有人愿意第一个"破局"。
更有趣的是,当被问及"如果周围邻居普遍降价10%,你会怎么做"时,67%的受访房东表示会跟随降价,这进一步印证了"邻居效应"的存在。
北京的王先生在朝阳区有一套两居室,挂牌半年没卖出去。"我知道现在行情不好,但看到隔壁单元跟我户型一样的房子挂价比我还高10万,我怎么好意思降呢?大家都不降,我一个人降显得我很着急,会被买家压价的。"王先生的心态在二手房房东中相当普遍。
第三个原因: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尽管目前市场低迷,但很多房东仍然相信房价未来会回升,因此宁可暂时不卖,也不愿意在低点出手。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2025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57%的房产持有者认为未来两年房价会上涨,33%认为会持平,只有10%的人预期会下跌。这种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让很多非急需用钱的房东宁可持币观望,也不愿意降价抛售。
我们采访的徐先生是一位拥有三套房产的投资者,他表示:"历史上房价有涨有跌是正常的,但长期来看,优质区域的房产还是会升值的。与其现在贱卖,不如继续持有,反正每个月有租金收入,也不愁现金流。"
这种心态在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的房东中尤为常见。由于这些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人口持续流入,房东们对房产的长期价值持有更强的信心。
第四个原因:卖房置换的"剪刀差"风险。对于打算卖房再买房的业主来说,如果市场整体下行,自己降价卖出后,新买入的房子也会便宜,整体影响不大;但如果自己降价卖出后,市场反弹,新房价格上涨,就会面临"卖低买高"的尴尬局面。
某房产经纪人告诉我们:"很多客户其实是想卖掉当前的房子换一个更大或者地段更好的,而不是完全退出市场。他们最怕的就是卖出去后市场突然转暖,导致新房子买不起了。"
深圳的林先生就面临这样的困境。他原计划卖掉目前的小户型,换一个三居室给孩子上学用。"我们这个区域的学位很紧张,如果我现在贱卖了房子,等半年再买,万一学区房涨价了,我可能就买不起了,到时候孩子上学就成问题了。"林先生说。
以上四个原因,从财务压力、心理预期到实际需求,共同解释了为什么在当前买方市场下,二手房房东仍普遍不愿意大幅降价。那么,对于当前想要买房和卖房的人来说,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市场特点呢?
对于卖房者,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理性看待市场,避免过度乐观。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价格持续大涨的黄金期已经过去。如果确实有卖房需求,应该根据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定价,而不是期待回到过去的高点。
广州的周先生原本对自己的房子要价坚持不降,挂牌一年多都没卖出去。后来他调整了心态,主动降价8%,很快就成交了。"事后回想,如果当初就接受现实,早点降价,不仅能早点卖出去,可能价格还会比现在更好,毕竟市场一直在下行。"周先生说。
关注成交价而非挂牌价。很多卖家在定价时参考的是周边房源的挂牌价,但实际上应该参考的是真实成交价。目前大多数城市的二手房实际成交价都比挂牌价低10?5%,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卖家设定更合理的价格预期。
某房产交易平台的大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价格与挂牌价的平均差距达到12.7%,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差距更是达到了15.3%。这意味着,如果你看到邻居挂牌600万,实际成交价可能只有510万左右。
考虑总体财务平衡,而非单笔交易得失。对于计划卖房再买房的业主,应该关注的是两次交易的总体财务影响,而不是单纯纠结于卖房价格。在市场下行期,卖房可能会有些亏损,但买房也会便宜,两者可能会相互抵消。
北京的张先生原本打算卖掉自己的两居室换一个三居室,但因为舍不得降价一直没卖出去。最近他转变了思路:"我算了一下,即使我的房子比预期少卖30万,但我要买的大房子可能也会便宜50万,总体来说其实是赚了。"
对于买房者,我们也有一些建议:
把握议价空间,但避免过度压价。当前确实是买方市场,买家有较大议价空间,但也要理解卖家的难处,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过度压价可能导致卖家直接放弃交易,尤其是对那些非急需卖房的业主。
上海的刘先生去年看中了一套房子,挂牌价680万,他直接出价580万被拒绝。后来他改变策略,先出价630万,然后通过各种理由(如装修老旧、物业费高等)逐步谈到了610万成交。"我理解卖家也有自己的心理价位,一步到位砍价太多反而不容易成交。"刘先生说。
关注房屋挂牌时间,找准议价时机。一般来说,挂牌时间越长,卖家的心理价位就越可能下调。特别是那些挂牌超过半年的房源,卖家通常已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接受降价。
某房产中介公司的数据显示,挂牌1-3个月的房源,最终成交价平均比挂牌价低7%;挂牌3-6个月的房源,最终成交价平均低12%;而挂牌超过6个月的房源,最终成交价平均低18%。
优先考虑急售房源。一些因为工作变动、子女教育、资金周转等原因必须在短期内卖房的业主,通常更愿意接受合理降价。寻找这类房源可能会有更大的价格优势。
我们的朋友王女士就是抓住了一个急售机会。"我买的这套房子,业主因为要出国急需资金,比同小区同户型的房子便宜了将近15%。虽然装修略旧,但性价比非常高。"王女士说。
要认识到,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房产表现将越来越分化。在购买决策时,应该更加注重房屋的实际居住价值和区域发展潜力,而不是简单地寄希望于短期价格上涨。
纵观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正在经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各方都需要调整心态和预期,形成更加理性、健康的交易环境。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其投资属性应该放在第二位考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无论是买房还是卖房,都应该回归到住房的本质需求,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性决策。
正如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李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将房价下调8%,并很快找到了买家。"虽然比预期少赚了一些,但总算解决了问题,也避免了继续空置带来的各种成本。有时候,放下固有观念,接受现实,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李强说。
你是二手房买家还是卖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你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心得体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与千万家庭息息相关的话题。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实际情况或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