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行"加速"衰亡,曾经满大街都是,如今从业者纷纷亏本退出?
昨天晚上打烊后,李阿姨忙着整理货架,突然发现角落里已经过期一周的面包。她叹了口气,默默地将这些即将成为损耗的商品装进垃圾袋。十年前,她和老伴满怀憧憬接手了这个社区小卖部,成为无数社区里随处可见的"夫妻店"之一。"那时候日子虽然忙,但还算滋润,一个月能净赚个小两万。"李阿姨说,"现在好多天过去,收银机里连五千块都凑不齐。"
转角处,一家崭新的连锁便利店在两个月前开业,明亮的灯光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量年轻人。里面不仅有各种即食产品,还提供咖啡、关东煮和各种鲜食。这家店,成了压垮李阿姨生意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根据我们最近的走访调查,2025年上半年,仅在一个中型城市的几个老旧小区,就有十几家经营多年的夫妻小店悄然关闭。这些曾经遍布大街小巷、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小店,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传统夫妻店,这个曾经支撑无数家庭生计的行业,正在加速衰亡。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也是零售业态演变的缩影。
据壹览商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实体店关闭数量超过1.2万家,其中不少是经营多年的社区夫妻小店。2025年开年至今,关店潮仍在持续,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更为明显。为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走访了多位小店店主,试图揭开这些"小马扎经济"背后的故事。
武汉的张伟夫妇经营着一家40平方米的小店已有12年,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我刚开店那会儿,周围两公里内就我这一家,想买点日用品、零食的邻居都来我这。"张伟感慨道,"现在呢?周围开了三家连锁便利店,还有两个大型超市。价格我肯定比不过,服务我也比不过。"
张伟所说的现象,正是夫妻小店面临的第一重压力——连锁便利店的全面入侵。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4年便利店净增门店9570家,门店总数超过32万家。三四线城市门店数同比增长19%,显著高于一线城市的4.2%。这意味着,连锁便利店的扩张重心已经从一二线城市转向下沉市场,直接挤压了夫妻小店的生存空间。
罗森、7-11、全家等知名便利店品牌在城市饱和后,开始将目光投向县城和乡镇。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初,罗森宣布了"罗森小站"计划,通过收编现有夫妻店来扩大规模。这种"翻牌模式",让夫妻店面临"加入"或"出局"的两难选择。
对连锁便利店来说,收编夫妻店有着明显优势。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夫妻店的区位优势和客户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加价获取利润。据了解,罗森小站的加盟商能分到100%的毛利额,而罗森的主要盈利来源是供货给加盟商时的5?%供应链加价。这种模式对资本来说极具吸引力,但对原本独立经营的夫妻店主而言,则意味着失去经营自主权。
除了连锁便利店的冲击,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的兴起也在蚕食夫妻店的客源。"以前邻居们总来我这买米面油盐,现在都在手机上点几下,第二天就送到家了,价格还比我店里便宜。"南京一位坚持经营了15年的夫妻店老板王大叔无奈地说道。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比十年前,夫妻店的客流减少了30%至50%,而客单价也从原来的15元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0元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夫妻店的核心优势——香烟销售也在受到挑战。
"烟是我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销售额的40%左右。"深圳的一位夫妻店主陈先生告诉我们,"但现在年轻人抽烟的越来越少,加上电子烟的冲击,烟草生意也不如从前了。"
商品结构单一、供应链弱势、运营效率低下,这些都是夫妻店相较于现代零售业态的短板。在上海一家名为"灵兽"的新零售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夫妻店正面临"变革或消亡"的关键时刻。
然而,并非所有的夫妻店都在节节败退。一些敏锐的店主已经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在北京西五环外经营便利店的张富就是其中之一。他察觉到周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后,主动扩大了店面面积,从原来的60多平方米扩展到近100平方米,并增加了生鲜、熟食等品类。"以前我这儿就三四十个平方,卖点饮料零食,大家买了就走。现在,不加点生鲜、熟食、日用品,根本留不住人。"
这种"便利店超市化"的趋势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一位长期观察零售业的投资人表示:"随着家庭消费回归,单一的'即食'需求不再主导市场。这意味着,'便利'正在被重塑,会从过去的时间便利性,扩展到了功能便利性。"
除了商品结构调整,一些夫妻店还尝试提供多元化服务。成都的刘师傅在他60平方米的小店里增设了一个微型复印打印区域,为附近学生和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光卖商品确实撑不下去了,但我发现周围没有打印店,就添置了设备。现在每月光打印这块就能有3000多的收入。"
还有一些夫妻店选择了"反向操作"——不与连锁便利店硬碰硬,而是主动凸显自己的"非标准化"优势。杭州的一位夫妻店主钟女士就在店内增加了家乡特产区,销售一些连锁便利店不会提供的地方特色食品。"我老家在湖南,每次回去都带些当地的辣椒酱、腊肉回来卖,这些东西在连锁店里是买不到的,反而成了我店里的招牌。"
相较于标准化的连锁便利店,夫妻店有着难以复制的优势——对社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与顾客建立的情感纽带。武汉的李燕就通过这种方式坚守着她的小店。"我和老伴在这个社区经营十多年了,和邻里的关系很融洽,常常帮附近小区居民收收快递、张罗社区团购。"这种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服务模式,让李燕的店铺在连锁便利店的冲击下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客源。
一些眼光长远的夫妻店主还尝试"拥抱变化",主动选择与新零售平台合作。北京南三环的张勇就选择加入了中商惠民平台,成为其便利店网络的一部分。虽然需要支付一定的加盟费,但张勇认为这是值得的。"加入平台后,我能以更低的价格拿到货品,还有供应链的支持,不用自己跑批发市场了。"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夫妻店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并非没有生存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在新零售生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农村和远郊区域,夫妻店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零售终端。根据凯度零售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有将近700万家包括夫妻店在内的小店,它们贡献了整个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其中约30%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46%在三线城市、县级市。在这些区域,由于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的限制,连锁便利店和大型商超的布局仍然相对稀疏,为夫妻店提供了生存空间。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夫妻店通过特色经营,反而成为了社区"网红"店。在广州,一家名为"阿珍小铺"的夫妻店因为老板娘每天自制的腌制小菜而在社区走红,不仅吸引了周边居民,还有不少年轻人专程前来购买。这种差异化经营策略,为夫妻店开辟了新的生存之道。
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虽然便利店行业整体发展迅速,但也面临客流减少、客单价下滑的压力。单店单日营收轻微下降至4634元,反映出整个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是夫妻店,连锁便利店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如加强鲜食销售、发展会员经济、布局即时零售等。
事实上,夫妻店和连锁便利店并非只能是对立关系。在一些区域,两者已经开始了某种形式的共生合作。罗森小站、库迪便利店等品牌通过"翻牌"模式,既保留了夫妻店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又提供了现代化的供应链和管理支持。虽然这种模式仍在探索中,但或许代表着传统零售业态转型的一条可行路径。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夫妻店的衰落是零售业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也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对便利性、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零售业态必然朝着更高效、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夫妻店或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所承担的社区零售功能不会消失,只会以新的形式存在。
"回望过去,夫妻店曾经是那么多家庭的依靠,也是无数社区的日常。"已经坚持了20年的北京夫妻店老板刘大爷感慨道,"虽然现在日子难过了,但我想说,不管时代怎么变,只要真心对待每一个顾客,总还是有人愿意来我这买东西的。"
刘大爷的话或许道出了夫妻店之所以能在中国零售业存在如此之久的真谛——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社区关系的纽带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中,这种熟人情感或许正是人们内心深处仍然眷恋的东西。
对于夫妻店从业者来说,未来之路充满挑战,但并非没有希望。关键在于能否顺应时代变化,找准自身价值定位,在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夫妻店的存在,则给了我们更多元的消费选择和更丰富的社区生活体验。
你对夫妻店的未来怎么看?是被连锁便利店彻底取代,还是能找到新的生存之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身边夫妻店的故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