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央企和国内大企业始终是“排头兵”——它们组织架构复杂,动辄覆盖“总部-子公司-工厂”多层级;业务场景多元,生产、供应链、科研、管理环环相扣;对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更是“零容错”。但恰恰是这些特点,让工业互联网落地成了“老大难”。
据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扩张迅速,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AII联盟对168家企业的评估数据表明,80%的平台连接的设备协议种类不足20种,83%的平台提供的分析工具不足20个,68%的平台提供的工业机理模型不足20个,这导致平台对底层工业数据资源的调度管理能力不足,对工业数据分析和工业应用开发的技术支撑能力也有待提升。
面对这一痛点,保利集团旗下三级子公司——中轻工业互联网,带着核心产品“飞桥数智云”闯入视野。这款聚焦边缘计算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100多家生产型企业,尤其在央企服务中积累了扎实经验。近日,中国工业报对话中轻工业互联网副总经理刘芳,解密飞桥数智云如何精准击中大企业需求,成为央企数字化转型的“靠谱伙伴”。
三大优势直击央企“组织+场景+安全”痛点
“最近半年接触的厂商平台,大多卡在‘适配大企业需求’这一步。要么不满足多级组织架构需求、架构难适配多级管控,要么跨场景协同缺数据闭环,还有不支持信创深度适配与安全合规的。而我们从架构、场景、安全三个维度,把央企的核心痛点解决透了。”聊起飞桥数智云的差异化优势,刘芳开门见山。
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只做“边缘层”——收集工厂设备数据、在本地计算展示,但央企需要的是“全链路贯通”:工厂数据要传到子公司,子公司数据要汇总到集团,每层都要有独立算力支撑,还要低延迟、不卡顿。
飞桥数智云的解法是“云边协同+分布式架构”:边缘计算节点就近处理工厂数据,比如生产线的实时温度、设备转速,不用把海量数据往远处传,延迟直接降下来;分布式部署则像“搭积木”,子公司几百家也好、集团多机房也罢,每层都能匹配专属算力,既满足子公司的业务自主性,又能让集团实时掌控全局。
有行业观点认为,目前仅有少数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开发者社区,并且入驻平台的开发者数量较少,活跃开发者比例较低,多方参与的开发者生态尚未形成。这使得平台在功能拓展和对复杂业务场景的适配性上存在局限。而飞桥数智云通过自身的架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为央企的多层级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央企来说,工业互联网不是“摆样子”,而是要真正提升效率——比如工厂要做AI质检,科研要搞纤维识别,管理层要实时掌握经营数据。但传统平台往往需要“定制化开发”:招专业AI团队、做数据训练、反复调试,周期长、成本高。
飞桥数智云把复杂流程“变简单”:以大模型为核心,用低代码和智能体(Agent)编排做“包装”,把工业场景里的常见需求,做成“即插即用”的模板。比如工厂要做质量检查,不用从零开发,只需把设备数据源接入,就能快速创建一个“AI质检智能体”,基于数据自动分析产品合格度,省去了“训练-调试-测试”的繁琐步骤。
“我们还建了数据中台,能整合结构化数据(比如生产参数)和非结构化数据(比如设备故障图片),形成‘数据-知识-智能-业务’的闭环。”刘芳补充,“比如某造纸企业,用我们的AI纤维识别平台,先收集树纤维图片、做专业标注,再通过智能体分析纤维品质,科研效率提升了40%。”从行业数据来看,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深度不足,73%的工业APP聚焦基础运维(如设备监控),生产优化和质量控制等关键场景应用薄弱。飞桥数智云通过场景协同的优势,有效弥补了这一行业短板,深入到生产、科研等关键场景,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央企对数据安全的要求,能用“严苛”形容——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要适配国产软硬件、权限要严格分级。飞桥数智云从一开始就把“安全底座”扎牢:安全合规底座扎实,全信创适配国产软硬件,私有化部署实现数据全链路加密与权限分级,符合央企数据安全要求,既保障数据安全又提升协同效率。
“有央企客户跟我们说,之前找的平台要么信创适配不全,要么权限管控模糊,用飞桥数智云后,‘数据不敢存、不敢用’的顾虑彻底没了。”刘芳说。行业内高端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不足15%,90%仿真设计软件依赖进口,这给企业的数据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飞桥数智云的全信创适配,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保障了央企的数据主权。
从数据到决策,三步帮央企跑通数字化转型
结合制造业“职能层-业务层-决策层”的三层架构,刘芳提出了“数据筑基-场景穿透-持续优化”的路径。
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有数据可用”。很多央企不是没数据,而是数据散在各个系统里:工厂设备数据在本地显示器,供应链数据在ERP系统,销售数据在CRM系统,彼此不通。飞桥数智云的第一步,就是帮企业“联网”:通过边缘盒子(硬件)收集工厂设备、移动设备的数据,再通过数据中台整合各系统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把“数据孤岛”变成“数据池”。
“有个工厂客户,之前设备数据只能在车间显示器看,厂长要了解生产情况,得让人手抄数据报上来,误差大还滞后。我们帮他们把设备联网,数据实时传到电脑端,只要有权限的人,随时能看,第一步就解决了‘数据看不见、拿不到’的问题。”刘芳举例。
数据通了之后,就要往具体场景里“扎”。飞桥数智云针对制造业三层架构,打造了不同的AI应用,且每个应用都有成熟案例:
职能层的核心需求是“提效”——比如客服、行政、HR的重复性工作,都能用AI替代。飞桥数智云的AI客服机器人,能自动回复客户咨询;AI会议纪要能实时转写、提炼重点;AI写作能生成报告、通知。
“有个服务造纸企业的部门,就3个人要服务几千家客户,电话接不过来、咨询回复慢,客户投诉很多。我们给他们上了AI客服机器人,能解答80%的常见问题,直接解放了2个科研人员,服务效率翻了一倍。”
业务层是制造业的核心,飞桥数智云重点突破了“生产”和“科研”两大场景:生产端,AI设备管理能预测设备故障,提前维护;AI质检能自动识别产品缺陷,比人工更精准;甚至能通过分析优质产品的生产参数、原材料参数,在环境、原材料变化时,自动调整设备参数,保证产品稳定。
科研端,AI的优势更明显,但难点在“数据收集”。比如中轻工业互联网自己的AI纤维识别平台,花了大量精力让专业人员拍照、标注树纤维数据,最终实现了纤维品质的自动分析,科研周期缩短了30%。
决策层是飞桥数智云的“亮点场景”,传统模式下,管理层要了解经营情况,得等财务、生产部门报报表,就算做了驾驶舱,也得提前告诉开发“要什么指标”,看板固定死,灵活度差。
飞桥数智云的解法是“AI问答机器人”:管理层不用看固定看板,直接问问题就行——“A厂今年的生产计划和销售配比是否合理?”“B子公司的设备故障率比上月高多少?原因是什么?”后台AI会自动从数据池里调取数据、分析计算,实时给出答案。
“有央企老板跟我们说,之前要了解经营情况,得等一周的报表,现在随时问、随时答,决策周期从‘周级’降到‘分钟级’,还省了定制驾驶舱的开发成本。”刘芳说。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劳永逸”的。飞桥数智云会根据企业的业务变化、需求升级,持续优化产品。比如某央企拓展了新的生产线,飞桥数智云会快速适配新设备的数据收集;某企业要新增“供应链预警”场景,团队会基于现有平台,快速开发对应的AI智能体。
“我们不搞‘一刀切’的方案,而是跟企业一起成长。比如有客户从‘生产数字化’往‘供应链数字化’延伸,我们的平台不用重构,直接加模块就能适配,帮企业省去了‘换平台’的成本。”刘芳说。
让工业互联网平台“好用、易用”
作为前字节跳动企业效能负责人,刘芳把字节的“用户思维”和“效率思维”带到了飞桥数智云的产品设计中。她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要“技术硬”,还要“好用、易用”,否则就算功能再强,企业员工不用,也落不了地。
字节的飞书有个“全员体验官”机制,飞桥数智云也借鉴了这一思路:让央企用户深度参与产品规划——定期组织访谈,了解一线员工的使用痛点;做场景模拟,比如让工厂操作员试用AI质检智能体,看操作是否顺畅;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功能,比如简化界面、优化操作步骤。
央企层级多,跨部门协作容易“卡壳”——比如生产部门要跟供应链部门协调原材料,往往要走多层审批,效率低。刘芳借鉴了字节跨部门协作的“目标对齐”方法,在飞桥数智云里植入了可视化进度看板和权责清晰的协作节点。
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喜欢堆功能,结果界面复杂、操作繁琐,员工抵触用。刘芳反其道而行之,坚持“轻量化设计”——只保留高频场景的功能,砍掉冗余模块,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比如工厂员工最常用的是‘看数据’和‘报异常’,我们就把这两个功能放在首页,一点就能进;不常用的‘系统设置’‘数据备份’,放在二级菜单里。员工不用在复杂功能里找,用起来很顺手。”刘芳解释。
聊到飞桥数智云的未来规划,刘芳把重点放在了“降低使用门槛”上。她坦言,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最大的痛点之一,是“企业缺AI人才”——很多央企老板有转型意愿,但招不到懂AI、懂工业的复合型人才;中腰部企业更是连数字化团队都凑不齐,更别说AI团队了。
“我们未来的核心目标,是让‘不懂AI、不懂代码的人’,也能在飞桥数智云上面建工业应用。”刘芳说。飞桥数智云会把工业场景里的常见需求,包装成“场景化插件”——比如设备预测性维护、安全生产智能监控、质量检测等,IT运维、项目管理人员不用懂代码,只需选择插件、接入数据源,就能快速创建智能体。
“比如项目管理人员想做一个‘生产线故障预警’的应用,不用找研发团队,自己在平台上选‘故障预警插件’,把设备振动、温度等数据源接进去,设置预警阈值,几分钟就能建好,比低代码还简单。”刘芳举例。近期,相关部门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制造”、发展工业智能体等展开系列部署。业内人士认为,工业智能体是“人工智能+制造”落地的关键载体,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飞桥数智云对智能体创建易用性的提升,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有望推动更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飞桥数智云会针对“职能层-业务层-决策层”的不同需求,优化展示界面:
· 决策层:除了AI问答,还会增加“数据趋势分析”“异常预警提醒”,比如营收下滑时,自动推送原因分析;
· 业务层:生产人员能看到实时数据看板,科研人员能快速调用数据集;
· 职能层:客服能直接用AI机器人回复,行政能一键生成会议纪要。
此外,飞桥数智云还会支持“国内外模型”——企业想用国产大模型,还是国外大模型,都能灵活适配,不用受限于单一技术路线。
“工业互联网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服务。对央企和国内大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慢功夫,需要平台厂商跟企业一起,一步步解决问题、迭代优化。”刘芳说。
未来,飞桥数智云会继续聚焦央企和大企业需求,在“云边协同”“AI智能体”“安全合规”上持续深耕。对于正在寻求数字化转型的央企来说,飞桥数智云一定是“最靠谱、最懂你”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