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而贵州习酒集团(以下简称“习酒”)作为曾经的酱酒黑马,在脱离茅台体系后,正面临价格体系崩塌、市场定位失焦、渠道竞争加剧等多重困境。其核心单品君品习酒批发价五年暴跌近四成,高端战略几近失效,暴露出习酒在独立运营后战略转型的阵痛与市场应对的乏力。
君品习酒沦为“价值缩水”样本
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T9白酒品牌阵营中,君品习酒近五年批发价格累计跌幅达39.82%,成为跌幅最大的单品之一。其批价从2021年6月的955元/瓶持续下滑至2025年9月的683元/瓶,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8日,其批发价已进一步回落至628元/瓶,部分电商平台售价仅724元/瓶,较上市初期1399元/瓶的零售价近乎“腰斩”。
这一价格崩塌并非孤立现象。报告指出,当前白酒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900天,60%企业产品价格倒挂,其中800元至1500元价格带倒挂最为严重。习酒作为高端价格带的代表,其价格失守折射出行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销商为缓解库存压力低价抛售,导致市场价格体系紊乱;另一方面,消费者理性回归,对高端白酒的“品牌溢价”容忍度降低,100元至300元价位段产品反而成为市场动销主力。
“君品习酒的定价策略脱离了市场真实需求。”白酒行业分析师指出,“在消费降级与渠道内卷的双重挤压下,习酒的高端形象已被稀释,其价格下跌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暴露出品牌价值支撑力的严重不足。”
从协同到竞争,渠道生态恶化
习酒的价格困局,与其2022年脱离茅台体系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作为茅台集团曾经的控股子公司,习酒长期享受品牌背书、渠道共享与管理赋能的红利。然而,2022年茅台集团将习酒82%股权划转至贵州省国资委后,双方关系从“父子”变为“对手”,渠道冲突骤然升级。
据多名经销商透露,习酒“脱茅”后,企业方曾私下要求经销商在茅台与习酒之间“二选一”,直接切断了两大品牌原有的协同效应。这一强制选择虽旨在强化习酒的独立性,却导致经销商资源分散,市场覆盖效率下降。更严峻的是,失去茅台渠道支持后,习酒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被削弱,而茅台通过系列酒、1935等子品牌持续下沉市场,进一步挤压了习酒的生存空间。
“习酒与茅台的竞争是‘不对称’的。”某区域经销商表示,“茅台拥有绝对的品牌话语权和渠道控制力,而习酒在独立后尚未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价格战成为唯一手段,最终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
高端化受阻,市场定位模糊
君品习酒的失败,本质上是习酒高端化战略的失败。2019年,习酒推出君品习酒,意图复制“窖藏1988”的成功路径,抢占千元价格带。然而,彼时白酒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品质与文化内涵要求更高,而习酒的品牌积淀与市场基础难以支撑其高端定位。
“习酒的核心问题在于‘高不成低不就’。”业内人士指出,“在高端市场,其品牌力无法与茅台、五粮液抗衡;在中低端市场,其价格体系又缺乏灵活性,导致上下失守。”数据显示,2023年习酒营业收入为198.64亿元,虽接近200亿元目标,但利润增速已显著放缓,反映出价格下跌对盈利能力的侵蚀。
与此同时,习酒的渠道管理亦暴露出短板。为应对库存压力,企业频繁向经销商压货,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价格倒挂。而其数字化营销与消费者培育的滞后,使其难以精准触达目标客群,高端战略沦为“空中楼阁”。
汪地强时代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困境,习酒董事长汪地强自2024年9月上任以来,密集走访陕西、天津、河南等十余个重点市场,试图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前沿动态”寻找破局之道。然而,从当前市场反馈来看,习酒的转型仍面临三大挑战:1. 品牌价值重构:脱离茅台后,习酒需重新定义品牌内涵,摆脱“茅台平替”的标签,建立独立的高端认知。2. 渠道生态优化:需平衡经销商利益,避免“二选一”的粗放管理,构建多元化、高效率的渠道网络。3. 产品结构调整:在巩固中低端市场的同时,需通过创新品类(如低度酒、文化IP酒)拓展增量空间。
“习酒的调整窗口期正在收窄。”行业专家警告,“若不能在2025年前完成价格体系修复与市场定位校准,其235亿元营收目标或将化为泡影。”
习酒的案例为白酒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消费分化的背景下,区域酒企的“独立运动”需谨慎权衡。脱离头部企业的庇护虽能获得短期资源释放,但若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反而可能陷入“品牌降级、渠道失控、价格崩盘”的恶性循环。
对于习酒而言,2025年将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一年。在茅台竞争、行业调整与自身转型的三重压力下,这家曾经的酱酒黑马能否走出价格泥潭,重新找回市场节奏,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若继续依赖“调研”与“口号”而非实质性改革,习酒的高端梦终将沦为一场“价值缩水”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