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凌晨,乌克兰多地同时拉响警报,宣布迎来近来规模最大的一轮空袭。俄军这次针对乌克兰能源体系的打击,显然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披露:这次袭击动用了465架无人机和32枚导弹,目标覆盖乌克兰多处能源设施。受影响的范围很快扩大,目前已有九个地区出现断电现象,供电紧张。
乌克兰能源部长格林丘克也对外表示,这场空袭是对能源系统的“规模性、协同式”打击,敌人企图在寒冬来临之前,切断民生的根基,制造最直接的生活困难。这场攻击可以说让乌克兰在军事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被对手利用,给乌克兰带来极大冲击。
进入十月,乌克兰的气温已逐渐下降,秋末冬初的季节正逼近,取暖需求随之迅速上升。俄军先后袭击多处发电厂,导致成千上万户家庭短时断电,近千家企业被迫停产运转。一些地区在没有备用电源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无电状态。若冬天来临,若无法尽快恢复供电和供热,乌克兰民众还有可能陷入“冬季无供暖”的困境。
此外,俄军对乌克兰天然气网络的打击也在加深难题。据统计,俄军还摧毁了乌克兰约60%的天然气设施,导致乌克兰只能通过进口能源来维持基本运转。原本用于冬季取暖的天然气需求量大,国内供应能力却在下降,乌克兰被迫在寒冬前筹集资金,以弥补“取暖缺口”。具体来说,乌克兰冬季取暖需要约58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当前的缺口不断扩大,国内生产受挫,政府只能拟定筹资计划,准备投入22亿美元来填补这一缺口。
这对于乌克兰来说,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冬季的寒冷远比许多国家的北方寒冷程度更强,一旦失去供暖,民生危机将进一步放大。政府在“民生保障”和“战争需求”之间不得不做出抉择:若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供暖,短期内或许能缓解人民生活压力,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可能会进一步落后;相反,将资金投向军事行动,虽然可以提升战事能力,但将进一步削弱民众的支持与信心。
此外,当前的设备修复工作也面临巨大困难。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柴油发电机共有18台,但目前仅有7台在运,基本处于停运或半停运状态。此次空袭显然是对发电、输电、储油等关键设施的同步打击,若要完成全面修复,必须进行跨部门协同。在关键设备短缺的情况下,修复效率低下、损耗大,短时间内很难把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水平。
总体来看,俄军此次攻击的成本极低,却带来极大的破坏:让乌克兰部分能源系统陷入瘫痪,连带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供电、供热、工业生产、财政与社会稳定都受到冲击。正因为紧急能源修复工作尚未完成,乌克兰的柴油储备也仅能支撑扎波罗热核电站约10天的运转时间,现阶段只能寄希望于国际援助,但援助前景却不确定。此前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欧洲国家,是否会继续提供帮助、何时到达、数量能否满足需求,仍是一个未知数,至少需要两周才能看到到货。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当前局面的因素并不仅在俄罗斯。若乌克兰早前没有削减对俄罗斯的管道供应,出于对自身能源安全的顾虑,俄罗斯或许不会轻易轰炸天然气管道、储罐和输气站。乌克兰长期以来的冬季供暖,曾较多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如今,乌克兰试图以能源议价来挟制对方,如果对方在担忧与风险之间难以平衡,结果很可能会让乌克兰自食其果。总的来说,这场冲突的复杂性、对民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未来援助和修复进度的不确定性,使得乌克兰在这个冬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