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险公司管理的是老百姓的“养老钱”,其稳健经营是重中之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增资、引战投,养老险公司近两年来动作频频。10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保险”)拟实施增资扩股,计划发行不超过4.71亿股,征集不超过5家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国民养老保险第一次开启增资计划,也并非年内首家有增资动作的养老险公司。由于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已经被推至越来越高的位置,养老金融也迎来了新的风口。越来越多养老险公司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奋战在养老金融的赛道上。
养老险公司密集增资
日前,北京产权交易所上线了国民养老保险增资项目,项目披露期为10月13日至12月5日。项目信息显示,国民养老保险拟征集投资方数量不超过5个,拟募集资金对应股份不超过4.71亿股,募资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主业发展。
实际上,这已经是国民养老保险2022年成立以后,第二次开启增资计划,此前该公司获批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者,目前注册资本113.78亿元,如果此轮增资顺利完成,国民养老保险有望重回国内养老险公司注册资本规模第一的位置。
截至二季度末,国民养老保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90.78%和603.72%,属于高水平区间。在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看来,国民养老保险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开启增资计划,主要是为通过引入新股东实现战略协同,同时为未来业务拓展铺路,也体现了市场对养老金融赛道的看好。
不只是国民养老保险,近两年越来越多专业养老险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开启了资本端的“军备竞赛”。6月,泰康养老发布公告,宣布股东泰康保险集团向其增资20亿元。此次增资完成后,泰康养老注册资本将从90亿元跃升至110亿元。2024年,太平养老宣布引入外资股东富杰集团。同样在2024年,恒安标准养老也完成了增资。刘春生告诉记者,养老险公司集体“补血”背后,一是老龄化加速下业务扩张需更多资本金支撑;二是“偿二代”二期规则落地,监管要求按业务类型提高注册资本,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除了补充资本“弹药库”,近两年养老险公司也进行了密集的人事“派帅遣将”。7月,靳超正式获批出任平安养老险总经理,李可东出任太平养老董事长等。
聚焦养老主业
业内人士分析,养老险公司密集进行调整,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保险公司面临着业务结构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同时,在政策引导下,养老险公司还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对养老险公司的发展定位和业务结构进行重塑,引导养老险公司回归养老主业,专注长期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2021年,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提出养老保险机构原则上不得经营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和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等。鼓励养老保险公司发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满足长期或终身领取需求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以及其他具有一定长期积累养老金功能的商业保险。2023年,监管下发了《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叫停了养老险公司的短期健康险业务。
除了政策指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投资环境改变,养老险公司也需要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尤其是在当前利率下行、资产荒的背景下,长期险业务占比高的养老险公司面临更大的投资挑战,需要思考如何做到资产负债匹配、防范利差损。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提到,养老险业务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但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如长寿风险、投资风险等。低利率环境下,养老险资金的投资收益面临挑战,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影响养老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给付能力。养老产业金融面临投资风险高、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平衡长期投资与短期回报方面面临挑战。充足的资本可以增强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养老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补血可以提升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市场形象,使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尽管当前养老险公司发展面临转型和阵痛,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养老事业已经被推至越来越高的位置,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将持续增长。下一步,养老险公司应聚焦养老主业,围绕特定场景和渠道深入发展,专注于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年内,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鼓励保险机构创设兼具养老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商业保险年金新型产品,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稳步推进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业务发展。支持银行保险机构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畅通将各类资产合理有序转换为养老资源的渠道。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