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场景,就自带流量。
场景带来传播流量
品牌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所有认知的总和。
现在品牌之难,就在于它即使有钱也没处花。即使花钱,传播量级也不够。
但是,也有柳暗花明之处。小试场景营销,发现即使是不那么知名的企业,并没有怎么花钱,通过场景营销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不错的业绩。
因为场景自带强大的传播基因,或者说场景自带流量。场景营销的认知效率之高,接近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提出的近乎理想化的整合营销传播 (IMC)。
商业的极简结构是企业战略咨询师施炜提出的认知、交易和关系三位一体。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可以纳入上述三位一体的结构中。
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认知—交易—关系—认知……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和扩展的过程。从三大环节的任何一个节点出发,都能够形成循环。
口碑是认知,品牌是认知, IP(知识产权)是认知,UGC(用户生成内容)是认知,一切传播商业价值的活动都是认知。这是本文讲的重点。
线下渠道是交易,电商是交易,即时零售是交易。一切让用户便利获得产品或服务的方式都是交易。
关系在商业中的价值,就是信任背书。历史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商业活动获得信任背书,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关系背书有助于降低认知成本。
如果说上述商业结构有一个起点的话,那就是认知。因为有认知,所以有交易;因为有交易,所以建立了关系,包括线上关系、线下关系、社群关系。认知、交易和关系都可以建立在三度空间。
营销始于认知,认知始于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始于什么?
在场景营销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场景是万能的传播素材。甚至可以说,场景有天然的传播基因,场景自带流量。
场景带来的传播流量是多元的。如果说其他品牌理论是专科传播冠军的话,那么以场景为基础的传播则是整合营销传播冠军。在工业时代因过于理想化而难以落地的 IMC理论,在移动通信时代好像为场景营销量身定做的理论一样。
5种经典认知传播模式
鉴于场景传播是多元传播的整合,因此我们先梳理一下现有的5种经典认知传播模式(见图1)。
商业认知,一定通过信息传播得以扩散。所以,作为信息载体,媒介的变化是营销认知模式变化的第一性原理。影响营销的单一最大变量,就是媒介的变化。从营销历史看,基于媒介变化的认知模式有5种:
第一,口碑和私域模式——高强度认知模式。农业时代的口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私域流量,都是口碑模式的变种。这种认知模式的表现形式,围绕人际关系展开。基本特点是传播速度慢,但认知强度高,原因在于关系的信任背书。
第二,投流传播模式——高密度认知模式。100多年前,由于无线电的出现,一则广告可以通过无线电(收音机)瞬间传遍全国。于是,围绕大众媒体形成了众多品牌理论。施炜形容它的基本特点是“大喇叭使劲喊”。这是一种低认知强度,但通过大投入可以形成高密度的认知模式。
大众媒体认知模式与目前互联网投流模式,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花钱给流量。差别在于,传统大众媒体是中心化媒体,而互联网媒体是分布式媒体,垄断媒体流量更难。
图1 5种经典认知传播模式
第三,交互认知模式。华与华提出的超级符号是其典型。在销售终端,高强度和高密度的传播体系——把销售场景和产品作为传播媒介,实现认知即交易。
近年来,华与华成为中国最大的营销咨询公司,就在于其他品牌认知模式失效,而互联网化的认知模式不可靠,华与华的终端交互认知模式在已经完成终端覆盖的条件下,非常高效。它的有效之处就是在交易的临门一脚时的交互过程。所以,我称之为交互模式。
超级符号是围绕销售场景的交互,场景营销则是围绕消费场景的交互。
第四,公域流量传播模式——高密度认知模式。当下火出圈的 UGC传播模式,就是以公域流量媒体——抖音——为传播载体,以 UGC的模仿形成高密度认知。
第五,IMC认知模式。这是唐·舒尔茨提出的营销理论,曾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品牌理论,就是把所有认知模式整合成一套认知模式。
IMC有4个核心观点:1.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2.信息流是营销最核心的工作;3.用同一个声音说话;4.互动。
策划大师叶茂中根据 IMC的观点,总结出了“营销=传播”的观点。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认知,认知大于事实。
场景营销,天然的 IMC
一套逻辑只要自洽,就可以称得上理论。但要得到广泛普及,一定是切入了当时的环境。
当下的营销环境,除 IMC外,其他品牌认知模式都遇到障碍。
口碑和私域传播模式,虽然认知强度高,但认知效率太低,在现代社会很难成为主流。
大众传播模式,由于大众媒体失势,不再成为传播主媒介。只有分众仍然相对活跃。
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只能锦上添花,适合终端覆盖率高的品牌。
公域传播模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花钱的可能没流量,爆款可能没花钱。
快消品一线品牌普遍面临有钱花不出去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时代再也找不到确定性的主媒介。
我们在此时提出场景营销,并非个人偏好,而是顺应时代而生。因为场景营销的基因,几乎能够与上面5种认知传播模式匹配,相互兼容,可以用“同一种声音说话”。
第一,场景交互认知模式
我把华与华的超级符号称为销售场景交互模式,那么场景营销就是消费场景交互模式,比销售场景交互更为有效。
我与营销专家金焕民在《中国式营销》一书中,把中国营销的第一特征总结为“交互营销”,比如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场景营销就是典型的交互营销。
场景营销首先要找到原点场景。所谓原点场景,就是能够深入消费场景,实现与用户在场景的触达、交互。比如,李渡的沉浸式体验就是典型的交互营销。
交互营销中,买家与卖家在同一场景相互交流,达成共识。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是高强度认知。一次认知,终身受用。
在场景营销中,我们把原点场景作为发起营销的首选场景,就是因为虽然原点场景的认知人群不一定多,但认知强度高。对于创始企业,原点场景的交互营销,至今有一块高强度的认知基地。因此,我把交互营销作为场景的首先认知模式。
第二,口碑和私域认知模式
在场景交互中形成的认知,很容易转化为口碑传播。认知强度越高,口碑传播效果越好。
农业时代的口碑传播速度很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私域传播,可以视为互联网化的口碑。
口碑的基本特点就是基于关系的信任背书,有了微信私域的互联网工具加持,传播效率更高。
私域口碑,可以是朋友圈和社群,可以是大 C直播,也可以是终端的店播。口碑私域化,既保留了关系背书的认知强度,也借助互联网工具提高了传播效率。
场景营销中的势能场景(引线场景),既有认知强度,也有更多用户的场景参与。在人人都是媒体的环境下,比较容易引发高密度的私域传播。
第三,公域传播模式
公域传播模式的特点是:一款爆款 UGC引发大众模仿。当模仿达到一定量级时,平台赋能,形成流行,品牌或 IP爆发。根据场景营销研究院秘书长方刚的研究,一款爆款 UGC一定满足3个条件:有情绪的场景、适配的 BGM(背景音乐)、有传播力的梗。也就是说,UGC是基于场景情绪的传播。
那么,UGC怎么产生呢?场景交互、口碑和私域传播,是公域产生 UGC素材的土壤。
小红书的种草模式,也是场景化的公域传播模式。小红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场景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第四,投流传播模式
投流,可以向传统媒体投流,比如央视、分众传播等;也可以向互联网平台投流,比如抖音、小红书等,甚至电商平台投流。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上述4种传播模式的逻辑(见图2):
因为触达了原点场景,并且在场景中有交互,所以形成了场景中人的高强度认知。这是场景认知的起点。
因为场景交互中形成了高强度认知,在人人都是媒体的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口碑传播,或通过互联网工具的私域流量传播(微信、直播等)。
因为场景是 UGC创作的基本素材,有了用户的场景参与,就有了UGC创作的冲动,形成公域流量的传播。
当上述传播达到一定的传播密度(阈值)时,通过投流模式(中心化媒体和公域投流),突破传播阈值,形成现象级传播案例。
上述过程,就是一个天然的 IMC过程,既真正做到了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也做到了所有传播的叠加,突破传播阈值临界点。
这么看,IMC真的是为场景营销量身定做的传播理论。
场景,自带传播基因
从中心化传播到分布式传播,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媒体能够确保达到传播所需要的量级,除非 UGC的偶然爆发。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场景营销确实在利用当下所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
有高强度的传播认知模式,如口碑、场景交互等;有高密度的传播认知模式,比如投流和公域 UGC传播;还有两者兼顾的认知模式,比如私域传播。
有纯线下的认知模式,如沉浸式体验;有纯线上的认知模式,如公域 UGC模式;还有线上线下结合的“步空一体”模式,如店播、大 V场景直播等。
有“烧小锅”的小圈层认知模式,比如场景体验,场景交互;有“烧中锅”的本地化“同城传播”模式;还有“烧大锅”的 UGC模式。
既有小投入的小圈层模式、UGC模式,也有大投入的投流模式。小锅、中锅、大锅都能烧。
上述众多模式结合在一起,没有违和感。
那么,场景营销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场景是传播的基因。
传统的品牌理论,都有自己的传播素材(内容)的理论体系。但因为传播媒体的局限,传播内容总有平面感。传播内容是一维的或二维的。场景营销的传播素材,深入原点场景,要么在场景中,要么通过视频传播,于是场景是立体的、多元的,认知过程是交互的。
基于消费场景的传播,进入视频时代后一定是立体的。特别是视频传播,情绪共鸣很重要,而场景是情绪的天然来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场景,就自带流量。
场景是天然的传播基因。
我们的结论是:场景自带传播基因。(作者:刘春雄,中国式营销推动者,新营销体系倡导者,场景营销研究院副院长,《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