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和军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抗战持续了14年,最终才将日本侵略者赶出。然而,战争的爆发极大地阻碍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增长。特别是在抗战的持久阶段,中共根据地面临着来自敌军、伪军和顽固派的严重封锁与进攻,整个局势相当艰难。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华中地区,中共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领土逐渐缩小、部队人数减少、供给困难成了常态。为了继续坚持抗战并积蓄力量,华中根据地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转型道路,尤其是在皖中地区,和新四军第七师的卓越表现下,这一转型初见成效。 新四军第七师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历史充满了艰辛与智慧。新四军第七师的成就,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突围,更是在战时经济上取得了突破,成为了抗战时期最为富有的部队之一。新四军第七师不仅能养活20个甲级师,每年上缴20万两黄金,还因此赢得了“富七师,甲全军”的美誉。 要了解第七师如何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就不得不提两个关键人物:曾希圣和蔡辉。1941年5月,曾希圣和蔡辉分别担任了新四军第七师政委和财经主管,他们联手为新四军第七师创造了经济奇迹。 1941年初,新四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下遭受重大损失,皖南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叶挺军长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重要领导干部牺牲。随后,幸存的部队在曾希圣的带领下,成功突围并转移至江北和苏南地区。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的广泛关注,也为新四军第七师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的早期阶段,新四军第七师的力量较弱,装备简陋,所占领土狭小,部队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曾希圣坚决采取了隐蔽发展的方针,首先稳固阵地,加强党组织建设,组织群众,逐步积蓄力量,并通过建立隐蔽的据点来改善部队的战略态势。在他和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新四军第七师逐步突破困境。 到了1945年,新四军第七师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兵力接近20万,控制的根据地面积超过了225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0万。而新四军第七师在这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能够从几百人、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战斗集体,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堪称奇迹。 当然,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蔡辉等财经干部的努力。早期,由于频繁的战斗和物资匮乏,新四军第七师的财政收入几乎为零。部队不仅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和物资短缺,还需要承担支持军部的责任。然而,蔡辉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通过实施一系列紧急措施,逐步改变了这一困境。 蔡辉首先通过粮食封锁和垄断贸易,切断了敌军的粮源,并主张开展盐业公营,统一组织供销。接着,他还发行了债券,回笼了100多万元法币。通过加强贸易管制,他鼓励民间商人进行自由贸易,并设置关卡收税,确保了队伍的财政稳定。同时,他还推动发展公营经济,扩大合作社,带动民营商贸和手工业发展。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皖中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商铺和手工业作坊涌现,粮油等物资得以迅速积累。仅仅几个月,皖中地区的商贸繁荣了起来,常住人口也从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蔡辉不仅成功打破了敌伪的经济封锁,还让新四军第七师的财政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44年,皖中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增长了两倍以上,达到了6000万元,为新四军第七师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帮助军部缴纳了1400万元的资金,用于支援其他兄弟部队。 新四军第七师通过这些财政收入,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物资短缺问题,还为其他兄弟师部提供了支持。甚至在1943至1945年间,新四军第七师每年向军部和中央上缴的金额都达到了5300万元,折算成黄金为26.5万两,相当于养活20个甲级师的经费。这一庞大的财政收入,让新四军第七师成为了抗战时期最富有的部队之一。 总体来看,新四军第七师不仅凭借其坚韧的战斗力打破了敌人对其的封锁,更通过蔡辉等人的财政改革和管理,成功实现了自给自足和对其他部队的支持,成为了抗战历史上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