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酒店不加价”成为今年酒店市场颇受关注的现象。据搜狐旅游观察,“十一”期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高端酒店价格涨幅普遍较弱,部分价格甚至低于平日;而景德镇、阿尔山、开封等三四线旅游城市的部分酒店价格,则出现了5至40倍的大幅上涨。
对比之下,部分连锁酒店在三四线城市的定价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品牌门店,一线城市成为了“性价比”之选。
在酒店行业,“旺季增收、淡季维稳”本是酒店业的传统经营逻辑。然而,从今年“十一”假期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一逻辑在一线城市正面临挑战。
以上海为例,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10月5日最低房价为1355元,12日为1712元,假期价格较平日下降20%;上海宝格丽酒店5日最低房间价格为5741元,较平日价格下滑9%。
上海地区部分中端酒店同样呈现价格下滑趋势。10月5日,华住旗下上海徐家汇CitiGO欢阁酒店各房型价格较平日均下滑约10%。上海宝安大酒店商务大床房10月5日价格为487元,较平日564元下降14%。
北京热门景点附近部分酒店价格呈现持平或下滑态势。麗枫酒店(北京天安门广场王府井大街店)10月5日最低价格为609元,基本低于平日酒店均价;全季酒店(北京南锣鼓巷安定门地铁站店)10月5日-8日房价低于平日30%左右;亚朵酒店(北京鸟巢奥体中心店)10月5日大床房价格为482元,较平日702元下降30%。
在广州地区,受“麦德姆”台风影响,多家酒店对搜狐旅游表示,不少旅客因天气原因取消预订,部分酒店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广州设计之都温德姆酒店“十一”期间房价较平日下滑25%-50%;广州珠江新城太古汇亚朵酒店10月5日-8日期间,高级大床房降价20%-40%。
从品牌维度看,高端酒店品牌在一线城市价格波动明显。据南方都市报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希尔顿、喜来登两大高端品牌在一线城市价格普跌:在北京、上海、深圳市场下滑幅度从12%至39.9%不等,仅广州区域两品牌均价上涨约10%。
不过,经济型酒店领域却呈现出不同的行情。以10月1日为例,部分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经济型酒店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如深圳维也纳在美团的价格涨至398元,涨幅41.6%;北京如家燕莎店上涨34.6%;如家酒店・neo(上海国际博览中心龙阳路地铁站店)涨至794元,涨幅293%。
事实上,从今年暑期开始,一线城市“旺季不旺”的态势已经显现。STR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北京、广州均呈现入住率与平均房价的双下降,每间可售房收入分别同比下滑12.6%和12.8%。上海入住率下滑、每间可售房收入同比增长微增。一线城市中,仅深圳实现入住率与平均房价双增长。
与一线城市中高端酒店价格“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十一”期间,国内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价格涨幅尤为突出,部分酒店价格较平日上涨数倍,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
多位网友反映了三四线城市酒店价格暴涨现象:河南开封艺龙安悦酒店(清明上河园店)9月8日单晚定价为186元,“十一”假期期间该价格涨至1070元;内蒙古阿尔山伊尔施镇某酒店双人间平日价格为164元,“十一”期间涨至1600余元,涨幅超10倍。
同期,江西景德镇酒店市场供需矛盾受到关注。“景德镇来了,但是要露宿街头了”,10月3日,多名网友在小红书平台发文称反映当地酒店价格较平日增长四五倍,其中某酒店“十一”单晚价格达2330元,而其平日价格仅为56元,涨幅高达40倍。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连锁酒店在三四线城市的定价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品牌门店。以全季酒店为例,其景德镇陶博城店10月5日高级大床房单晚价格为779元,这一价格较全季酒店北京奥体中心鸟巢店、北京南锣鼓巷安定门地铁站店等一线城市门店,高出10%至35%不等。
针对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酒店市场的差异,业内人士认为,从供需看,一线城市酒店供给充足甚至饱和,即便假期游客增加,分散到大量客房中也难推高价格;三四线旅游城市则常面临酒店供给不足而假期游客激增的情况,尤其“网红目的地”基础设施跟不上需求增长,导致房价大幅上涨。
运营成本与客群特点进一步加剧分化。分析认为,一线城市酒店固定成本高,需靠高入住率盈利,且客群多元,需稳定定价留住长期客户;三四线城市酒店成本低,有底气在旺季涨价,加之游客多为短期出行,对价格容忍度较高,更易出现“一次性高价”。此外,一线城市价格监管更成熟,三四线城市监管相对滞后,也影响房价走势。
随着旅游需求持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这种价格分化现象或将加剧。《2025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洞察报告》提出,未来酒店行业需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提升三四线城市酒店建设标准与应急客房储备能力;二是加强市场监管,遏制恶意涨价行为;三是推动构建“旺季互补、淡季协同”的区域产业生态。《报告》指出,只有实现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才能让黄金周消费真正惠及游客与从业者。
撰文 | 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