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20船大豆撬动的全球贸易战,美国豆农在焦虑中等待转机
美国大豆协会喊话特朗普:我们要市场,不要补贴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手机嗡嗡震动,一条短信让联合国大会会场的气氛骤然紧绷。 短信内容直指阿根廷,这个正接受美国200亿美元援助承诺的国家,突然取消大豆出口税,向中国狂销20船大豆。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应声跌至每蒲式耳10.1美元,美国豆农的愤怒如野火般蔓延。
一、关税战下的市场份额流失:美国豆农的“绝望收割季”
2025年9月,美国中西部农田里,收割机轰隆作响,但农场主们脸上不见丰收的喜悦。 “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15美元暴跌到9美元,我今年可能损失40万美元! ”威斯康星州豆农雷伯特攥着枯萎的豆荚,语气苦涩。 他的焦虑代表了许多美国豆农的现状:中国订单量至今为零,而往年此时,美国新季大豆应有8?%被中国预订。
问题的根源直指关税政策。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坦言:“不是阿根廷抢了市场,是关税把机会拱手让人。 ” 2025年4月,中国对美大豆加征10%关税,综合税率达13%,美豆进口成本每吨增加335元,较巴西大豆价差扩大至500元以上。 结果残酷: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量同比下降39%,美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期的60%萎缩至21%。
二、阿根廷的“免税窗口”:经济危机中的务实选择
面对国内140%的通胀率和见底的外汇储备,阿根廷总统米莱在9月24日打出“生存牌”:暂取消谷物出口税,大豆关税从26%降为零。 政策立竿见影,两天内,中国进口商扫货20船(130万吨),为阿根廷创收超70亿美元。
“和美国友好不是主要的,经济利益才重要。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商直言。 尽管米莱与特朗普关系密切,但阿根廷不得不优先解决经济困境。 这场交易背后,是南美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现实考量:巴西已凭价格优势占据中国71%的进口份额,阿根廷也借机将对中国出口量从2022年的4%低点快速拉升。
美国大豆发展简史 - 知乎
三、补贴难解近渴:美国豆农的“远水与近火”
特朗普政府曾承诺提供超600亿美元农业补贴,但资金最早要到2026年秋季到位。 北达科他州大豆种植者协会主席夏洛克嘲讽:“债权人告诉我,他们等不到2026年! ” 更让豆农不满的是,白宫一边拖延对本土农民的援助,一边计划向阿根廷提供200亿美元货币互换。
美国大豆协会多次强调:“农民要的不是补贴,而是市场。 ” 补贴虽能暂时缓解现金流压力,却无法弥补失去中国这个“占出口量54%”的最大客户带来的长期损失。 印第安纳州农民抱怨:“政府以为发钱就能平息众怒,但土地价值下跌、供应链断裂才是致命伤。 ”
四、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中国市场成决定性砝码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进口大豆7331万吨,全年预计采购1亿吨左右。
巴西矿产和能源部部长西尔韦拉访华时直言:“特朗普的贸易战为巴西创造机遇。 ” 甚至欧盟、日韩也在加大与华贸易,2024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出口增长8.7%。
美国大豆协会在致特朗普的公开信中警告:“没有一个市场能与中国对大豆的需求相提并论。 ” 然而现实是,中国供应链已高度多元化,巴西主导供应,阿根廷快速补位,俄罗斯、缅甸等新兴来源也在拓展。 美国大豆的不可替代性正急剧削弱。
起源于中国的大豆-行业资讯-南京邦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五、政治压力与农业选票:特朗普的两难困境
豆农本是特朗普的核心票仓,但贸易战持续削弱其支持基础。 艾奥瓦州农民警告:“关税冲击真实存在,明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可能付出代价。 ” 美国大豆协会则持续施压,要求政府“优先与中国达成大豆协议”。
矛盾的是,美国试图通过援助阿根廷换取地缘支持,却反遭阿根廷大豆出口“背刺”。 政治算计与市场规律在此碰撞:当阿根廷选择“谁出钱多就卖给谁”时,美国农业界的挫败感愈发强烈。
黄昏时分,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站在谷仓前,望着堆积如山的豆子发愁。 “仓库快满了,价格还在跌。
”远处,载满阿根廷大豆的货轮正驶向太平洋另一端——那个曾属于美国豆农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