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因工作安排,王小青自9月24日起离任董事长,公司总经理钟文岳将代任该职务。这一人事变动,在当前业内高管更替频繁的浪潮中,成为业界聚焦的焦点。
事实上,今年以来,招商基金在董事长、副总经理、基金经理等多个层级持续发生调整和变动。人才流失、治理结构微调与战略方向选择叠加,使得这次换帅不仅是一次岗位更替,更像是公司进入新阶段的一次关键节点。谁能稳定队伍、重构信心、实现战略落地,成为新任“舵手”最大的考题。
换帅“代任“与高管变更:官宣与权力结构的微调
早在8月,王小青就已辞去招商银行(600036)副行长职务,并转任招商金控党委书记,这一职务变化被普遍解读为他即将卸任基金端领导岗位的前兆。在这次高管变动的官方公告中,招商基金把本次调整定性为“因工作安排”离任。
与此同时,由钟文岳代行董事长职责,自9月24日起生效。公告披露,钟文岳的职业履历较为全面:早年曾在中农信、申银万国、招商银行等机构任职,2015年加入招商基金后历任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2023年7月至2025年5月,他曾出任招银理财的党委副书记、总裁。2025年5月回归招商基金,7月起兼任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
在董事长之外,公司还在副总经理层面有动作。8月26日,公司公告任命谭智勇为副总经理,透露其此前曾在招商银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任职。而在8月23日,杨渺被公告辞去副总经理职务,原因说明为“个人原因”,且其离任后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这些副总层面的调整,表明公司在中层管理线也在同时梳理与重塑。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代任”而非立即指派新董事长的方式,为公司保留了灵活性。从治理结构来看,它既能减少突兀的冲击,又可为最终人选预留回旋余地。此外,这种方式也可能暗含:公司在战略方向尚未确定或正在调整阶段,不宜贸然确定完全新的人选。
规模背书之下:产品布局、经理流失与盈利压力的夹击
近年来,招商基金的规模增长在业内表现突出。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公募管理规模约8968亿元,其中非货币基金规模约5230亿元。在产品布局方面,截至上半年末,招商基金共管理46只ETF,规模约367.7亿元,位列行业第20名。虽然产品数量不算少,但在宽基和主流行业ETF上的布局仍显薄弱,尚未形成被动投资领域的优势。截至9月23日,公司ETF数量已增至49只,合计规模达到602.2亿元,行业排名也较年中上升一位。
招商基金在未来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以“主动管理业务”和“被动指数业务”作为双轮驱动,强化多元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从产品申报结构来看,近一年公司新核准的产品中,ETF占比已达到28.57%,位居各类产品之首。这一比例显示,指数基金正在成为公司产品线的重要增长点。结合ETF管理规模在今年突破600亿元的进展,可以预示未来招商基金将在被动投资领域投入更多资源,努力在指数化产品赛道上形成更强竞争力。
从财务表现来看,招商基金盈利能力已经出现明显走低。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5.61亿元,净利润仅为7.89亿元,同比下降6.8%。纵向来看,近两年招商基金的营收规模徘徊在50亿元左右,但净利润持续下滑,行业排名也从2022年的前五一路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第十。在前二十家公募中,多数机构实现了“规模与利润”齐升,唯独招商基金的盈利曲线未能保持同步。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正经历人才流失。2025年以来,招商基金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翟相栋在8月正式卸任,他曾将招商优势企业基金从数千万元做至百亿规模。此前,马龙(被誉为“固收一哥”)也在4月离职,跳槽至天弘基金。
在产品布局受限、盈利承压以及核心人才流失的多重挑战下,招商基金已站在“规模继续做大”与“内功亟待补强”的十字路口。如何在扩张与稳健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将成为新任管理层绕不开的核心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