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总额达9.1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数据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选择:英国单月狂买413亿美元,中国却减持257亿美元,加拿大更是抛售571亿美元。
各国为何出现如此分化?这种趋势会持续多久?
创纪录背后的真相:增长神话正在破灭
数字不会说谎。
翻开美国财政部最新的TIC报告,9.1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确实刷新了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的历史纪录。
但仔细一看,这个"创纪录"背后,藏着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增长速度其实在放缓。
7月份的总增量只有319亿美元,而6月份是802亿美元。
增长速度直接砍半。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增长还掺了不少"水分"——美债价格7月出现小幅下跌。
这意味着部分持仓增加是价格浮动引起的,并非真金白银的加仓。
真正让人咂舌的是各国的操作分化。英国一国就占了413亿美元的新增,几乎撑起了大半增长。
而中国、加拿大、印度却是实打实的大规模减持。
这就好比一场聚会,表面上人数创新高,但仔细一看,有人在拼命往里挤,有人却在悄悄往外走。
换句话说,这份"创新高"的成绩单,更像是头部个别国家在撑场面。
而多数其他国家在悄然撤退,只是动作还不够明显。
从增量结构来看,官方机构和私营部门的操作也在分化。
私营部门忙着卖短期国债,转而观望,而官方机构则在选择性加仓长期债券。
这种背道而驰的操作,反映出投资者对未来美国利率走势和财政稳定性的分歧越来越大。
说白了,在美联储持续高利率、美国财政支出不设上限的背景下,美债的吸引力正在从"全球最稳"变成"全球最贵"。
价格贵了,风险也大了,各国开始算起自己的"小账"来。
34万亿债务压顶,连盟友都开始慌了
要理解各国的分化选择,得先看看美国自己的家底。
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慌。
更要命的是,美国政府现在每年光还利息就得上万亿美元,比很多国家一年的GDP还多。
就连穆迪都看不下去了,把美国信用评级从Aaa降到了Aa1。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不同选择就好理解了。
日本依旧是美国最忠实的债主,7月增持38亿美元,美债总持仓达1.15万亿。
日元汇率这几年风雨飘摇,日本央行出于稳定币值的考虑,不敢轻举妄动。
再加上日美同盟的深层绑定,日本其实是有苦说不出。
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居然要看别人脸色,这种日子过得多憋屈。
英国的表现就显得"激进"许多了,单月猛买413亿美元,一举将持仓推至8993亿的历史高点。
英国这波操作更像是在给特朗普递台阶,毕竟脱欧之后,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尴尬得很。
急需找个靠山,美国虽然不靠谱,但好歹还是特殊关系。
表面看是英美亲密无间,实则更多是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枢的套利行为。
对冲基金、套利资本利用英国账户押注美联储明年降息,从而提前布局美债价格反弹。
但这种政治投名状式的增持,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风险考量。
特朗普执政时期,动辄使用金融制裁冻结他国资产,让美元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成了政治武器。
俄罗斯被冻结的外汇储备就是前车之鉴。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元不再安全;对发达国家来说,美元不再稳定。
这才是全球"去美元化"情绪升温的根本原因。
中国出手了:减持美债,狂买黄金
与日本英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动作。
7月减持257亿美元,持仓降到7307亿美元,这可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
想当年中国可是美债第一大债主,手里握着超过1万亿美元。
现在连续三年减持,而且越减越狠,今年前7个月,有4个月都在卖。
这种操作显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转身。
与其把钱都押在美债上,不如多买点黄金放着踏实。
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目前黄金持仓已经达到7402万盎司,这信号够明显了。
减持美债就是一种态度,告诉美国别以为我们离不开你。
美债在我们眼里早就不是什么安全资产了,何必热脸贴冷屁股。
这种转变背后有三重考量。
首先是规避风险,美国国债都快40万亿美元了,谁还敢赌这个财政能撑得住?
其次是地缘政治的现实,特朗普再度卷土重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回潮。
减持美债是中方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提前布防。
最后是资产安全,若未来中美摩擦升级,谁能保证境外美债不被"政治化"?
不仅仅是中国,加拿大一口气砍了571亿美元,美债持仓创下阶段性新低。
印度也连续两个月减持,金砖国家整体倾向于逐步"去美元化"。
这并非偶然,大家都在为"后美元时代"留后路。
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70%以上跌至如今的57.7%。
虽然依旧占据主导,但下降趋势已不可逆。
各国央行一边增持黄金,一边推动本币结算,就连传统盟友也开始探索替代支付系统。
欧盟的INSTEX,中国与欧洲央行续签的5400亿元本币互换协议,这些举措都是在打破对美元支付体系的依赖。
美元霸权的终结?新时代正在来临
当我们把视野拉长,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
会发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债反倒成了避险天堂,全球央行争相买入。
但当时全球化深入,中美经济互补度高,大家对美国还有信心。
2025年则完全不同:全球供应链碎片化,区域化趋势明显。
去美元化早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本币结算、跨境数字货币试点等方兴未艾。
更重要的是,美国将金融制裁常态化,投资美债的"政治风险"首次被广泛提及。
这意味着现在的美债市场失去了当年那种无条件避险属性。
特朗普最近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
一个月前还在那儿吹胡子瞪眼,威胁要对中国稀土加征200%的关税。
结果9月18日在英国开发布会,突然就变温柔了,不仅主动说要延长关税暂停期。
还一个劲儿强调中美关系很好,关税暂停期还可能延到明年上半年。
特朗普是真的没辙了,嘴硬没用,现实摆在那儿。
美国制造业喊了这么多年要复兴,结果工厂没见多几个,成本倒是涨了不少。
继续跟中国硬碰硬,美国老百姓第一个不答应,物价已经够高了,再加关税,超市里的东西还让不让人买了?
反观中国这边,韧性超出所有人预料。
中亚、中东、东盟、拉美,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美国不买没关系,地球这么大,总有人要买。
这几年一带一路没白搞,关键时刻都是后路。
而且中国学会用金融手段反击了,你打贸易战,我就减持美债,你想卡我脖子,我就让你融资成本上升。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债说不,美国还能撑多久?
美元的霸主地位短期稳得住,但长期稳不稳,全看美国自己是否还配得上这顶王冠。
结语
美债持仓的变化,表面是金融市场的买卖,实质是全球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
当单极霸权遭遇多极挑战,历史的天平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这个过程注定充满变数。
你认为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在这场静悄悄的金融变革中,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 #九月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