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捷安康近期股价走势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栗鹏菲 叶青 北京报道
一场围绕创新药企药捷安康的资本狂欢,在经历9月16日的“惊天”震荡后余波未平。截至2025年9月18日收盘,药捷安康-B(2617.HK)的股价为183.2港元,当日跌幅为12.43%,较9月16日历史高点下跌超70%,市值维持在727.12亿港元左右。
受药捷安康股价剧烈波动影响,作为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代表性产品,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在2025年9月15日至9月17日期间,连续三个交易日净值下跌,累计跌幅为2.4%。跟踪恒生创新药指数的恒生创新药ETF(520500),同样累计跌幅为2.41%。
药捷安康股价异动的导火索,源于一则临床进展公告。9月10日,公司宣布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联合疗法获国家药监局临床默示许可。尽管消息面利好,公司基本面却未发生实质改变: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尚无药品上市销售,上半年营收为零,净亏损1.23亿元。在缺乏业绩支撑的背景下,其股价被资金迅速推高后又急速回落,凸显出创新药领域投资的高风险特性。
资金推动下的估值泡沫:流通盘成炒作温床
药捷安康是一只典型的港股“小盘股”。资料显示,公司于今年6月2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此次IPO(首次公开募股),药捷安康发行价13.15港元,总股本约3.97亿股,IPO公开发行1528.1万股,除去基石投资者认购的约979万股,实际流通股仅约549万股。市场流通盘小意味着药捷安康在二级市场上的可交易筹码极为有限,价格更容易受到资金集中买入的影响,一旦有增量资金进入,就可能迅速推高股价。
药捷安康股价的剧烈波动,与其极度稀缺的流通盘密切相关。自9月8日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及三大创新药指数之后,南向资金在9月15日至9月18日期间累计净买入,9月16日早盘,药捷安康一度冲高至679.5港元/股。
然而,当日午间公司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不知悉原因”且“业务营运维持正常”后,市场情绪迅速反转。午后开盘股价断崖式跳水,16日收盘较日内高点回撤近70%。截至9月18日,虽然股价略有回升,但较最高点仍处于深度回调区间。有市场人士指出,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炒作最终必然面临价值回归,投资者需警惕其中风险。
指数调整放大波及效应,ETF成间接承压渠道
药捷安康股价的极端波动之所以能传导至ETF产品,与其近期被密集纳入核心指数密切相关。9月8日,该公司同时被纳入恒生创新药指数、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及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这些指数正是多只创新药ETF的跟踪标的。
恒生指数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调整方案,自8月11日起生效。此次调整涉及恒生创新药指数和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同步剔除主营业务为CXO的企业(包括CRO、CMO、CDMO),并新增流动性要求、修改成分股挑选方法等。这一调整使得药捷安康等纯创新药企权重提升,但也增加了指数波动性。
指数成分调整导致相关ETF被动调仓,使基金净值与药捷安康股价波动形成联动。尽管创新药ETF近期持续吸金——恒生创新药ETF近20日资金净流入超14亿元,但仍难抵消单一个股极端波动的影响。9月18日,相关ETF产品虽止跌回稳,但整体表现仍显疲弱,显示市场情绪尚未完全修复。
专家观点:创新药投资需回归价值本源
剧烈波动背后,不仅ETF投资者很“受伤”,创新药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再次引人深思。针对药捷安康的股价异动,多位专家表示,创新药投资应聚焦临床价值和商业化前景,避免单纯炒作概念。
华东某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资者需重点关注管线进展、专利布局和现金流状况。无营收公司估值短期内暴涨50倍,显然脱离了合理区间。近期市场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投资者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创新药企业的估值体系。”
一位公募基金医药主题基金经理则表示,指数纳入标准调整有助于精准追踪创新药赛道,但投资者需注意成分股集中度风险。“ETF分散投资的功能是相对的,当成分股流通盘极度集中时,仍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基金管理人应加强成分股流动性监测,必要时引入风控机制。最近的市场波动也给ETF基金管理人提了个醒,需要更加关注成分股的流动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药捷安康股价大幅回调,但其市值仍超过700亿港元,相对于暂无产品的研发阶段企业而言,估值依然偏高。有市场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创新药投资需警惕“临床进展炒作”陷阱:“并非所有临床许可都能最终成功商业化,多数创新药企会经历多次临床试验失败,投资者应理性评估风险收益比。近期市场的大幅波动,实际上是对前期过度炒作的价值重估。”
截至发稿,药捷安康未就股价波动进一步披露信息。南向资金后续操作动向及公司研发进展,将继续影响市场预期。本次事件也为创新药投资敲响警钟:在追逐技术前沿的同时,切勿忽视基本面分析与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