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隔壁米粉店挂出 “卤蛋免费送”“菜品8折起” 的红色横幅,当外卖平台上同款套餐比自家低了 5 元,不少餐饮老板会陷入两难:跟进降价,利润被压缩到极致;不降价,客流又会被抢走。但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聪明的餐饮人从不会陷入 “低价竞争” 的泥潭,而是用 “价值突围” 的策略,在价格战中开辟出一条生路。
价格战本质是 “同质化竞争” 的产物。当两家餐厅菜品、服务、场景高度相似时,顾客自然会选择更便宜的那家。但餐饮消费的核心从来不是 “买便宜”,而是 “买值得”。去年夏天,南京夫子庙附近两家家常菜馆就上演了生动的对比:A 店推出 “龙虾 99 元 3 斤” 的低价活动,起初客流暴涨,但不到一个月就因龙虾品质下降、分量缩水引发投诉;B 店没有跟风降价,反而推出 “现剥龙虾仁炒饭”,搭配免费的冰镇酸梅汤,强调 “每只龙虾手工去壳,米饭用五常大米现蒸”,虽然客单价比 A 店高 30%,但凭借 “新鲜、省心、有品质” 的价值感,两个月后反而抢占了 A 店 60% 的客流。
聪明的餐饮老板应对价格战,往往会抓住 “价值重构” 这一关键,从三个维度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首先是菜品价值升级,跳出 “降价就降质” 的恶性循环。
成都一家火锅店在同行打 “6.8 折” 时,反而将牛肉升级为内蒙古散养黄牛肉,推出 “现切牛肉明档”,让顾客看到师傅现场切片的过程,同时保留 “小份菜” 选项,既满足了顾客对品质的需求,又降低了尝试门槛。老板算了一笔账:虽然食材成本增加 15%,但客单价提升 20%,复购率从 35% 涨到 58%,净利润反而比之前更高。
其次是服务价值深化,把 “标准化” 变成 “个性化”
杭州一家社区面馆,在周边同行都打 “10 元管饱” 时,推出了 “记忆菜单”—— 记住老顾客的口味偏好,比如张阿姨爱吃微辣多葱、李师傅喜欢面煮得硬一点,甚至会根据顾客当天的状态调整菜品,比如看到顾客感冒,主动送上免费的姜茶。这种 “被记住” 的温暖体验,让面馆的客单价虽比同行高 5 元,却拥有了一批 “一周来三次” 的忠实顾客。
最后是场景价值拓展,让餐厅从 “吃饭的地方” 变成 “有故事的空间”。
西安一家陕菜馆,在同行陷入 “低价团购” 战时,把陕西民俗文化搬进了餐厅:墙面装饰着老西安的照片,服务员穿着传统服饰,吃饭时还能听到秦腔表演,甚至推出了 “亲子非遗体验”,让孩子在等待上菜时学习剪纸、泥塑。这种 “不止于吃饭” 的场景体验,让餐厅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即使没有低价优惠,周末也常常需要提前预约。
餐饮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能给顾客带来更高的价值。当同行陷入价格战的内耗时,聪明的老板早已通过升级菜品、深化服务、拓展场景,打造出了 “不可替代” 的核心竞争力。毕竟,顾客愿意为 “值得” 买单,却不会为 “廉价” 停留。与其在低价竞争中消耗自己,不如用价值突围,赢得更长久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