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TF狂飙背后的冷思考
最近永赢基金蔡路平团队的业绩让我眼前一亮。年初47亿的管理规模,现在飙到190亿,三倍增长!看着医疗器械ETF的走势图,我突然想起上周和老张在陆家嘴喝咖啡时的对话。
老张指着手机上的K线图问我:"为啥人家买啥涨啥,我买啥套啥?"我当时没直接回答。现在看到永赢的"切蛋糕"策略——不追热门专攻细分领域,这不就是答案吗?他们布局医疗器械时,多数人还在争论医药股估值高低;他们押注通用航空时,散户们正忙着追涨杀跌。
但更让我在意的是蔡路平那句话:"量化是技术驱动型的商业模式。"这话说得轻巧,可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这些老股民那套看K线、听消息的玩法,在人家眼里跟石器时代的钻木取火差不多。
二、牛市里的四大幻觉
上证指数站稳3400点那天,我特意翻出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老爷子说得真对:"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这话听着反常识吧?但看看现在的市场:
最讽刺的是什么?行情好的时候,真正涨幅超过6%的个股还不到一半。这就好比去自助餐厅,看着琳琅满目,其实能吃的没几样。你以为在享受牛市盛宴,可能连残羹冷炙都抢不到。
三、那些年我们错看的走势
记得2015年那波行情吗?当时有两只票让我记忆犹新。一只是看似见顶回落的半导体股,所有人都说主力出货了;另一只是横盘筑底的消费股,各路大V都在推荐"黄金坑"。结果呢?
半导体股回调20%后开启主升浪,消费股反弹两天就跌破平台。为什么?当时我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看到量化数据才恍然大悟——前者回调时机构资金暗流涌动,后者反弹时大资金早已金蝉脱壳。
这就像看魔术表演,观众盯着魔术师的右手看道具消失,其实玄机全在左手。股市里我们看到的涨跌、听到的消息、读到的研报,有多少是"魔术师的右手"?
四、揭开量化的神秘面纱
十年前我开始接触量化工具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同样一只股票,技术派看MACD金叉死叉,基本面派算PE/PB,而量化数据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
图中橙色柱体代表机构活跃度。你会发现有些股票明明在下跌,"机构库存"却持续活跃;有些股票虽然反弹,"机构库存"早已消失殆尽。这不就是永赢基金能在细分赛道精准布局的秘密吗?
蔡路平说他们在用大模型提升策略有效性。想想我们散户还在用十几年前的均线战法跟人家AI对打,这不是拿着长矛挑战坦克吗?
五、结语
永赢基金能做到190亿规模不是偶然。他们用产业趋势研判替代跟风炒作,用量化模型替代主观臆断。这不正是我们普通投资者最欠缺的吗?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算法主导的市场里,要么升级认知拥抱变化,要么继续当被收割的韭菜。选择权在你手里。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观点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
如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谨防冒名荐股等诈骗行为,本人从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收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