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关税战至今仍未见明确结局,但局势的发展已经让一个意想不到的“最大赢家”浮出水面。特朗普大概没有想到,那些原本由中国交给美国企业的订单,正悄然转移到澳大利亚等“盟友”的手中。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是一场在无声中赢下的“生意回流战”。
近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公开场合坦言,中方取消了对澳大利亚的反制措施和贸易壁垒,同时并未触碰澳方的核心利益与价值观。这种调整让中澳之间的贸易恢复畅通,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阿尔巴尼斯的表述虽然简短,却极具分量。胜利不在于政客们的掌声,而体现在实际订单的增加、工厂的重新运转以及工人们的加班加点。每一个新的班次,背后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有了更稳定的保障。
与前任政府相比,阿尔巴尼斯上任后的路线更加务实。他在外交场合并不一味强调对抗,而是强调“先让货走出去”。在他看来,不能让本国的农场、矿山和酒庄为政治对抗先行付出代价。许多澳洲商人至今记得那段艰难时光:葡萄酒在酒窖里积压如山,煤矿口子前的大卡车停成长龙,司机们只能拎着保温杯在冷风中等待。那是澳大利亚经济最“冷清”的几年。
事实上,这些年外界对澳大利亚的评价常常是一个词——“拧巴”。一方面,它前脚参加与美国和盟友的联合军演,另一方面又急着把红酒、天然气、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市场。表面上看,这种举动略显别扭,但账本是最真实的。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和消费市场,对能源、资源和农产品有着稳定且巨大的需求,而澳大利亚则恰好在这些方面具备优势。
澳大利亚国土辽阔但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却市场有限,天生依赖出口维持经济。中国要保证稳定生产,自然需要可靠的供应商。双方合作的最大挑战并非价格起伏,而是政策的突变。一旦贸易受阻,可能意味着船只停航、工厂停工,损失难以估算。因此,每当“脱钩”的言论甚嚣尘上时,最先感到压力和疼痛的往往是澳大利亚的企业。前任政府的盲目跟风,导致煤炭、大麦、葡萄酒一度陷入困境,仓库堆满库存,甚至不得不露天存放。
阿尔巴尼斯执政后,选择的方向十分明确:优先修复中澳关系,让市场恢复正常运转。关税壁垒撤除后,航运重新繁忙,码头再现热闹场景,农场与葡萄酒庄也重拾信心。相比之下,特朗普当年高举的关税大棒虽声势浩大,却如同一堵漏风的墙。短期内或许能制造压力,但长期看,市场与企业总会寻找替代路径。
美国对澳大利亚的关税相对宽松,这是出于战略考虑。作为“五眼联盟”的成员,澳大利亚在亚太的战略地位关键,同时掌握着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于是,美国在关税上留了一条“口子”,给了澳大利亚补位的机会。典型案例便是煤炭和农产品。美国对华加税后,部分订单顺势流向澳大利亚,港口和货船接盘完成转移。这些订单并非澳大利亚“硬抢”,而是美国自己筑起壁垒,把原有市场拱手让人。
然而,澳大利亚心里并非全然轻松。它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在安全上又要依靠美国,这种“两头押宝”的状态短期可行,但长期来看难免矛盾加深。尤其在台海、南海等敏感议题上,澳方既不愿得罪美国,又难以舍弃中国市场。再加上《关键矿产战略2023—2030》的出台,名义上是保障供应链安全,实际上却可能对外资设限,收窄合作空间。从长远看,这样的“安全优先”策略或许会反噬经济利益。
回顾这几年,中澳关系的起伏已让澳大利亚尝到了代价与教训。如今生意回暖,但随着美国不断推动印太战略,军事演训和政治文件接连出台,澳大利亚再度面临选择困境:究竟是追随口号,还是紧握订单?
当下的“红利”更多是时势所赐。中国需要稳定的资源供应,澳大利亚正好能够填补需求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期心安理得地“两边通吃”。企业的逻辑很现实:上游依赖稳定供给,下游追求庞大市场,中间环节则注重通关和合规效率。中澳贸易关系的本质,是基于互补与常识的合作。正如阿尔巴尼斯所言,中方并未触碰澳大利亚的利益和价值观,而市场自然因尊重边界而重新流动。
关税战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赢家的身影已经清晰显现。中国原本交给美国的订单,如今按照成本与确定性的逻辑,流向了澳大利亚的仓库。看似是美国在“让利”,实际上却是它亲手堵死了自己的路。关税政策的最终结果,是让盟友们一边口头强调安全,一边暗地里抢生意。而澳大利亚,正是这个矛盾局势下最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