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一夜之间,武汉等来了自己的第一家上市造车新势力。
在武汉起家的东风集团股份,内部正上演一出“腾笼换鸟”的戏码:
其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同时东风集团股份则会私有化退市。
一旦成功上市,岚图不仅会是继蔚小理和零跑之后,又一家中国新势力上市公司,而且将是第一家上市即盈利的新势力。
已经停牌两周的东风集团,今日再度复盘,市场对此做出的回应是——股价暴涨超57%。
而关于这场“以退为进”的上市操作,更多细节也逐渐浮出水面了。
东风集团股份(也叫“东风汽车集团股份”)这番以退为进的操作,在外界看来像是“腾笼换鸟”。
公司在8月22日深夜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东风集团股份将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
这场交易,将以“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分两步推进。
第一步,东风集团股份手中持有岚图79.67%的股权,会按持股比例向全体股东分派,岚图再用这些股份,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
所谓“介绍上市”,和我们常见的IPO递表不同,就是直接把已发行的股票申请挂牌交易,不涉及发行新股或募集资金,因此上市速度更快。
第二步,东风汽车在境内全资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向东风集团股份的控股股东——东风汽车支付股权对价,向其他小股东支付现金对价,实现对东风集团股份的100%控制。
通俗来说,就是用股权、现金交换股东手中的所有股份,让东风集团股份从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完成私有化。
最后的交易方式,将采用岚图汽车股权+现金对价支付,总体收购价格10.85港元/股,其中现金对价6.68 港元/股,岚图股权对价4.17港元/股。
那为什么要“腾笼换鸟”?
东风集团股份在公告中解释的原因是:
集团近年来股价持续走弱,截至今年7月31日,济源收盘价为4.74港元/股,对应市净率仅为约0.24倍,市值长期低于净资产水准。
因此,东风集团股份在港股平台中,已经基本失去了融资功能。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受到行业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东风集团股份的整体业绩不达预期。
其刚披露的2025年中期业绩,也证实业绩略有失速:
今年上半年,东风集团股份的总收入为545.33亿元,同比增长6.6%;但其归母净利润却仅有0.5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84亿元大跌92%。
而公司今年1~7月的销量,也同比下降约8.9%,为978462辆车。
其实在披露业绩的半个月前,东风集团股份就发布了一则《盈利预警》,并将公司的业绩下滑归结为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原因,来自东风曾经依托的合资,如今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持续下探,导致合资乘用车业务销量和利润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来自自主品牌,公司为自主品牌的研发、品牌建设、渠道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投入,所以利润进一步承压。
对外界而言,东风这波“一换一”事发突然,不过也并非全无预兆。
早在8月11日,东风集团股份就发布短暂停牌公告,当时表述的原因是,“需要刊发一份载有内幕消息的公告”。
只不过任谁都没想到,东风汽车的这个内幕消息,原来会这么“特立独行”。
毕竟岚图上市,不令人意外,但母公司东风集团股份同步退市,就让这件事变得有看头多了。
东风集团股份从2005年末登陆港股,至今刚好20年,现在毅然“退市”,不得不说,颇有些“壮士断腕”式的勇气和魄力在里面。
不过,如果回头看东风这三年间的沉浮波折,其实也大概能理解公司背后的深意。
汽车时代风向之变,在东风汽车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家公司曾以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卖得风生水起,却在2023年骤然跌落至谷底。
在国产新能源已经崛起的2023年,东风的三大合资品牌——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以及神龙汽车,全年销量齐齐陡然下滑:
三大品牌失速,体现在财报中,就是东风汽车集团在合资板块的利润,从2022年的118.8亿元暴跌超90%,直接导致东风在2023年迎来上市后的首次亏损。
合资品牌对东风带来的销量神话,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正式坍塌。
同期,东风虽在新能源品牌上同时发力,但收效并不算明显,前后百亿研发砸进去,2023年的新能源销量却仅增长0.5%,为34.8万辆。
岚图在那一年销量大涨160%,全年销量也只是刚破5万台。
在当时,对于要打造另一个支柱,扛起合资品牌销量空缺的东风汽车而言,新能源品牌的表现,远远不够。
一时之间,这家老牌车企陷入泥潭,迫切需要一场自救。
也就在2023年末,东风内部掌权者更迭,由新董事长杨青上任作为开端,席卷起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风暴”。
转型的具体做法,也是根据合资和自主品牌各自“对症”:
一边是调整资产结构,整合合资业务资源,剥离非核心的“低效”资产和业务。
比如收购神龙汽车的相关资产,纳入集团统一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比如缩减燃油车产能,并关停冗余产线,像东风汽车集团上周还宣布,将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50%的股份挂牌出售。
另一边,东风也在外界积极寻求本土合作,以帮助其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到了华为。
去年年初,东风汽车的岚图和猛士都和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均采用HI模式,鸿蒙座舱、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上车;东风也在下半年和华为合作,共建了“天元”电子电气架构。
就拿岚图举例,在和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岚图梦想家上,“华为效应”就已经显现,上市20天大定1.8万台,一跃成为中大型MPV市销冠。
今年1~7月,东风集团股份交付的97.8万辆车中,岚图和猛士的销量分别为6.67万辆和1648辆,同比分别增长85.8%和41.6%,是其中销量增速最高的两个品牌。
其实去年年末,还有消息表示,东风正在和小米洽谈合作,东风本身就是小米SU7的零部件供应商,因此双方合作并非不可能。
据雷峰网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东风希望复制日系车的昔日模式,仍以合资的形式合作,而小米更倾向于采用汽车代工模式,希望东风作为组装厂来生产小米汽车。
不过据称最终由于政策变动,双方合作陷入停滞,不了了之。
或许东风也意识到,向外寻求合作终究是辅助,就像华为的合作伙伴表现各异一样,最终走向如何,还是看自身策略和实力。
现在我们从东风的选择来看,岚图作为公司核心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就是东风实现突围的新希望。
但摆在岚图面前的,还有一个现实因素。
东风集团股份涉猎的业务颇为广泛,包括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金融服务等等,综合性较强。
岚图处于东风集团股份这么一个庞大体系中,自身价值也好,倾斜的资源也好,很难长期发挥到极致,更需要“轻装上阵”。
而且,岚图上市的消息,市场也不是第一次有风声了。
早在2023年,岚图就曾公开明确上市计划,只是需要达成目标,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岚图CFO沈军曾表示,“只要销量达成,马上启动IPO”,这个销量目标就是以单月1万台为门槛。今年,岚图已经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这个上市门槛已经达标了。
更关键的是,岚图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博晓曾透露,岚图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实现了单季度盈利。
岚图CEO卢放也曾明确,岚图的单车毛利和整体利润,在央国企中做得还算可以。
而在2023年和2024年,岚图的全年税后净亏损分别为14.72亿元和1800万元,收窄速度非常快,今年可能就会全年盈利。
综合以上诸多分析看下来,让岚图独立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打开品牌知名度;东风集团股份退市,可以更“无顾虑”地甩开转型包袱,这或许就是东风当下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岚图汽车,不但将是继蔚小理、零跑之后的又一家新势力上市公司,也将是第一家上市即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而今天,东风股份集团在港股再度复牌,市场的态度,已经用股价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