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此次重申严禁信用卡资金炒股,是基于历史教训的前瞻防范。图/IC photo
近日,随着A股市场持续回暖,上证指数也连续攀升,刷新近10年新高,股民入市的热情开始回升。据中新经纬报道,近期,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重申,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股票、基金等投资理财领域,还有银行对信用卡预借现金的使用升级了监管措施。
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购房、投资等领域并非“新规”。2022年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严格管控资金流向,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投资等领域,严禁流入政策限制或者禁止性领域。
在A股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多家银行集体重申,则有特别的现实意味。随着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日益彰显,其对普通投资者的诱惑也相应提升。这个时间段,正是信用卡资金炒股风险高峰期,此时重申,既是对普通投资者的呵护,也是对潜在金融风险的防范,同时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行稳致远。
据统计,2025年8月,中国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人均盈利2.15万元。这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上涨趋势的反映,无疑会吸引更多“散户”筹措资金投身股市。为此,排队开户、存款搬家、凑钱炒股等新闻已颇为多见,难免会有投资者盯上信用卡借款。
在2007年和2015年的两轮行情中,信用卡资金进入股市的情况并不算严重。当时金融科技远不如今日发达,但随着技术和普惠金融的进步,个人投资者通过信用卡或银行秒批贷款获得资金变得非常容易,客观上也为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要看到,普通投资群体往往缺乏足够风险意识。一旦抱着“借点钱进股市,赚了就还”的侥幸心理,极易陷入高杠杆的陷阱。因此,防范信用卡资金违规入市,本质上是对个人财务安全与资本市场稳定之间的双重保护。
投资者应当知晓的是,信用卡套现的年化成本并不低,普遍超过18%,不但远高于普通贷款,也远高于券商融资融券利率。更值得警惕的是,信用卡的便利可能诱发羊群效应。当大量散户以高成本资金涌入股市,行情将被短期情绪推高,却埋下崩盘风险。
回顾历史,银行资金违规入市带来的教训不胜枚举。2015年场外配资更是典型:银行、信托、互联网平台资金绕道入市,推高杠杆,最终在监管清理与资金踩踏中迅速崩盘,投资者巨亏,市场剧烈震荡。
银行资金一旦放任入市,很容易形成“短期冲动+高杠杆+顺周期放大”的风险模式。信用卡资金违规炒股虽然规模较小,但逻辑相同。银行此次收紧,正是基于历史教训的前瞻防范。
本轮A股行情来之不易,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股市成为新的国民财富蓄水池,将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升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健康度,成为经济新的资金动力源。在行情初期即未雨绸缪地斩断违规资金入市路径,效果远远好于其搅出泡沫后再进行治理,这也是据历史经验所得。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要的是长期资金、理性资金,而不是“借债炒股”的短期冲动。当前市场向好,更需要把好关口,避免高杠杆资金推波助澜,防止泡沫积累。
当然,要真正防止违规资金大规模入市,除了反复警示,更要靠“技术+制度”双管齐下,采取包括大数据监测、账户穿透、智能风控等技术提升套现者成功操作的门槛。同时,银保监、证监等部门协同,建立全链条的资金监管机制。
对违规客户也要有必要手段进行震慑,包括额度下调、征信惩戒、民事追偿,直至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提高违规成本,真正遏制风险。
总之,资本市场关系万家财富,关乎国家金融安全,投资要靠理性,监管要靠前发力,信用卡炒股的红线必须守牢。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