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国信证券策略研究团队围绕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从《四新启航,掘金新质资产》到《将新质生产力落地到投资组合》再到《围绕“五篇大文章”构建投资策略》,从《聚势而飞:低空经济主题投资研究》到《无垠星空:商业航天投资主题研究》再到《八大新兴产业及九大未来产业巡礼》,从《科技股盈利提升之路》到《并购重组赋能新质生产力》再到《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投资》,从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学习领悟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和投资领域的内涵,构建起了一套系统化的新质生产力投资框架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从宏观趋势到微观落地的全链条分析逻辑,力求寻找产业与资本的共生逻辑,试图勾勒新质资产的整体轮廓,并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投资策略,为投资者精准捕捉市场的结构性机遇。根据上述系列成果汇编的《中国新质生产力行业研究与发展潜力展望》,成功入选中国证券业协会2025年行业共建课程。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与发展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极其丰富,代表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认知。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时,即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的发展路径得以明确。可以看到,从“加快形成”到“加快发展”的程度升级,不仅为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更为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中长期主线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旧动能的转换,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升上,更强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手段,重构产业价值链,培育新兴增长极,蕴含着大量的市场投资机会。事实上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是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体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核心特征,能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全面跃升,从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聚焦信息技术赋能、科技创新变革和高端人才培养,我国正在构建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其发展路径可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两大维度展开。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过实施制造业技术定位计划,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提升全产业链韧性。在新兴产业战略布局方面,通过巩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加速布局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数字技术等前沿赛道,构建跨领域协同的未来产业生态,形成“技术—产业—市场”闭环。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的成效可通过企业竞争力、创新效能、可持续性、社会价值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这些指标不仅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更揭示了其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差异,即从依赖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从局部效率优化转向全局价值链重构。
二、新质生产力与核心产业赛道解构
新质生产力理论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三大措施,新质生产力投资可进一步解构为六大核心产业赛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高端装备、创新技术集群的生物技术、智能网联化为方向的智能电车、风光锂电为代表的能源转型、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其中,数字经济产业以数据要素的采集与加工、信创基础软硬件和底层通信设备为上游基石,以大数据平台、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中间承托,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技术,还包括由其衍生的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服务业态;高端装备产业涵盖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与后端服务,主要涉及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细分领域;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医疗器械、创新药与脑机接口等领域;智能电车产业涉及整车制造、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车内外饰等主要模块,智能化、网联化是智能电车产业技术变革的新方向;能源转型主要涉及风光、氢能、核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未来产业则重点涵盖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未来网络和新型储能等领域。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主体,实现传统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举措;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以商业航天为例,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到如今的商业化运作,商业航天已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发展阶段的转变。随着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兴起,全球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规模迅速增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初步形成了面向商业航天的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产、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在卫星制造、火箭研制和发射、地面测控、卫星服务等领域培育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今后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将在太空探索、资源开发、太空旅行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发展布局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生产力变革。其中,北京以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强化光电集成、原创新药研发,同时布局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地;上海构建了“(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加速工业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目标是成为未来产业先导区;广东依托“制造业当家”战略,统筹传统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培育,聚焦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浙江以杭州、宁波为核心,推动新兴产业“一链一策”扩量提质,重点发展智能电网、生物制造,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中小企业创新生态;江苏发力新能源、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等赛道,推进工业母机与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高端制造协同网络。可以看到,上述这些省市的共同特点是政策精准度高、产业链协同性强、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显著,其产业实践为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正由工业经济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从产业空间布局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以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为核心的产业环带,集中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这其中,珠三角九市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有电子信息产业、绿色石化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现代轻工纺织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而港澳拥有先进的金融、贸易、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教资源,与珠三角九市的产业格局互补互促、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需要关注科技股的龙头属性,通过投资效能模型筛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产业节点,构建新质生产力投资组合,包括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传统产业、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及出海布局的新兴产业、具有技术突破潜力的未来产业;同时,市场的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关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等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产业逻辑下并购重组带来的投资机遇,以期在今后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回报。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