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业人士称,贴息政策最大的优势是杠杆效应,可以“四两拨千斤”,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进入消费领域
文|《财经》研究员 程维妙
编辑 | 张颖馨
促消费的增量政策还在加力。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将分别直接和间接地提升促进消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对《财经》表示,其中对个人消费贷贴息有直接作用,给服务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贷贴息,则有助于扩大其主体经营,增加收入,间接地促进消费增长。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回升向好。近期多省公布的上半年成绩单中都提到,消费扩容增效是拉动GDP(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力量。不过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
利率也有一定影响。“年初消费贷打过一轮价格战,3月底3%以下年化利率的消费贷被叫停,之后申请的客户数明显少了些。”一位城商行支行主管行长告诉《财经》,经营贷增量相对稳定,不过小行资金成本没有优势,利率比拼不过大行,“期待贴息政策细则出台”。
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占比高达79%。
一位券商银行业首席分析师也对《财经》表示,现在需要等待进一步的细则出台,贴息率和贴息规模是多少,对贷款用途有哪些限制,都仍待明确。在消费贷方面,银行可围绕购车、家电等重点消费场景,设计相应的贴息贷款产品。
“可以确定的是,贴息政策一定对激发消费潜力有积极作用。”该分析师称。事实上,财政金融联动并非首次,例如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消费回升的背后就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又如在农业领域,多省对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提供贴息补助,有效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一位行业人士称,贴息政策最大的优势是杠杆效应,可以“四两拨千斤”,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进入消费领域。
本次国常会指出,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涉及财政、金融、商务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和地区应加强协调,尽快确定政策细则和实施路线,将惠企利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
责编 | 张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