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工程师正在修改图纸文件。他们撰写了一份厚厚的30页说明书,详细解释了技术上的各种不同之处。光是快递这份文件的费用就高达两万多块。
这一切背后的情况是什么呢?就在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签署了一项协议,而这个协议并未涉及关税问题。然而,就在协议刚刚签署不到一天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向记者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中国拥有我们急需的东西。\"
当场听到这番言论的人们都不知该如何回应。印度尼西亚刚刚同意不设关税,而美国却仍坚持对他们征收高达19%的关税。这两种标准的冲突直接摆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尤其让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多年前就在印度尼西亚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老板们。他们最初的计划是通过印度尼西亚将产品销往美国,从而避开美国的301关税。然而,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必须标明非中国技术来源。\"
这一技术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极具挑战性。这意味着,即使产品中只有一个小小的螺丝是从中国运过来的,这整批货物都有可能被美国海关扣留检查。
隆基和天合光能等公司的仓库已经堆满了太阳能板的组件。而在码头上,出产的镍矿石必须优先给美国船只装载。因此,光伏组件若要装船出口,只能排队等候。
面对这一局面,老板们别无选择,只能临时改变航运路线,先将组件运往新加坡,重新包装后再运往美国。这样一来,每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就增加了8美元。
有人迅速计算了一笔账:将组件分拆成两部分,在印度尼西亚打包,然后运送到菲律宾贴上标签,最终从菲律宾装船运往美国。整个过程增加了11天的时间,但关税却减少了17%,算下来居然还能赚一笔。
这一发现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氛围。原本讨论如何应对问题的群聊内容一下子变成了讨论谁有冷藏仓库可以租的话题。情绪变化如同电视频道的快速切换。
与此同时,广州的一个货运代理朋友迅速设计出了一条全新的航运线路:“印度尼西亚-迪拜-墨西哥”。虽然全程需要35天,但关税能降低15%。一经消息发布,前五个航次的舱位马上被订满。
在大众视线之外,总有人能够率先发现并利用这些机会。海关数据稍稍稳定了大家的心情。今年前五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片金额竟增长了12%。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自身的生产能力一直跟不上国内屋顶光伏项目的需求。因此,美国不得不在口头上强硬,私下里却暗中向中国下单采购物品。
这种情形就如同在网上购物中无法成功砍价,最终不得不老老实实付款一样。尽管生意并非易事,总有人能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
甚至连新加坡港务局也加入了这场运输调整中。他们连夜扩建集装箱堆场,官方声明称这是为了“迎接东南亚地区新兴的运输需求”。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每转运一个集装箱,都补贴120美元,这岂非是为中国货物准备的一个中转停车场吗?
印度尼西亚自己也开始对此感到不满。协议签署后,国内钢铁厂老板开始抱怨,因为美国锁定了他们出产的镍矿价格,导致他们的炼钢成本一下子上涨了三成。于是,这些厂家私底下也开始与中国钢厂联系,商议用镍矿换取焦炭,维持自身工厂的利润。
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两国之间的生意人始终保持着某种联系。
总结来看,中国制造业并没有真正离开,只是调整了出货的目的地路线。例如,宁德时代早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电池生产基地,他们的工厂依然在不停扩大产能。而他们生产的高端电池产品如今更受欧洲市场欢迎,并获得额外的补贴。
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仍然稳定在53%左右。这表明,货物仍是那些货物,只是运输路线稍作调整而已。货物安全送达,资金到位,工厂的机器依然在不停地运转。
再来看那项总额高达150亿美元的大订单。尽管金额惊人,但实际内容却令人担忧。印度尼西亚需提供镍矿,购买波音飞机,还要提供大米。而回报却只是旧款燃气轮机技术图纸和一份目前不会得到报酬的高速铁路建设意向书。
有网友对这笔交易做出了总结:印度尼西亚耗尽外汇储备,为美国进行了一场宣传,帮助其降低通货膨胀。而最终印度尼西亚自己得到的东西,却几乎没有实际用途。
上一篇:收到这种“银行卡”,立即剪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