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凛冬:多房家庭的三重困境与破局之路
昔日被誉为“金饭碗”的房地产业,如今却寒意逼人。上周五晚,一场由昔日地产老同事组成的聚餐,便弥漫着对楼市现状的唏嘘。席间,大家谈及万科架构大调整——撤销区域公司,实行总部-片区总公司两级管控——无不感慨房地产大势已去,庆幸早已抽身离场。
“包租婆”的隐忧:谁是最后的接盘侠?
在座八人,家底颇丰,其中四家坐拥两套房产,两家拥有三套,更有甚者,手握四套乃至六套房产(包括住宅、商铺、公寓等),可谓“家产万贯”。然而,在苦笑碰杯之际,一位转行中介的老李,半开玩笑地调侃那位房产最多的“包租婆”:“你怕是楼市最后一批‘接盘侠’喽!”
玩笑背后,实则暗藏深意。住建部与财政部联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显示,全国城镇家庭多套房持有率已高达43.7%,若算上未公开的隐形房产,实际比例可能超过45%。这意味着,近半数家庭持有两套或以上住房。
楼市大局已定,对于这些家庭而言,未来正面临着三重困境:
困境一:家庭财富缩水,昔日“金疙瘩”变“烫手山芋”
河北保定的张老师,指着自家130平方米的学区房,满脸愁容:“2017年能卖120万,现在挂85万都没人问津。”这并非个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深圳主城区房价较峰值分别下跌28.3%和42.1%,直接跌回2015年水平。
更令人心惊的是负资产的出现。一位2021年在北京郊区购房的业主,以350万的价格购入一套房产,首付110万,贷款240万。算上利息和税费,持有成本高达380万。如今,这套房产仅值230万,账面亏损高达50万!央行报告显示,在房价跌幅超过20%的城市,断供率飙升至3.2%。
三四线城市的情况更是惨淡。湖南衡阳一楼盘,2019年开盘价为8500元/平方米,如今4500元/平方米都无人问津。在鹤岗,一套70平方米的电梯房挂牌价仅为8万,每平方米的价格甚至不如一把椅子。当房产由“金疙瘩”变成“烫手山芋”,中产家庭的财富便在无声无息中流失。
困境二:有价无市,流动性危机凸显
河南南阳的二手房市场,仿佛被冻结一般。这座拥有970万人口的城市,二手房挂牌量高达8.7万套,较2020年增长了210%,几乎每百户家庭就有12套房产待售。然而,2025年一季度仅成交1200套,较六年前下跌63%。
在辽宁鞍山矿区,18%的房产挂牌出售,部分楼栋甚至超过40%,却鲜有人问津。银行也对二手房“敬而远之”。某国有大行规定,对于房龄超过20年的三四线二手房,抵押率仅为30%,利率还需上浮15%。在那些人均年收入仅为3万的小城,想要找到能够全款购房的买家,谈何容易?
困境三:收入下降,债务危机暗流涌动
一位武汉的单亲妈妈王女士的案例令人唏嘘。她身负8笔债务,总额高达37万,每月还款金额是工资的两倍。催收电话让她患上焦虑症,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越陷越深。
类似的情况或将愈演愈烈。2025年,三四线城市房贷断供案件较去年增长20%。四川南充一位业主表示,贷款购买的二手房,现在每月倒贴800元,出售无望,只能选择断供。更糟糕的是,银行法拍房数量增加,进一步拉低房价,形成恶性循环。
困境中求生:普通人的破局之道
面对楼市寒冬,普通人该如何破局?聚餐中,大家也探讨了这一话题,并总结出以下三条建议:
壮士断腕,弃车保帅:果断出售那些区位不佳、缺乏学区优势、难以出租或出售的“三无房产”,重点保留超级大城市的“刚需”房产以及黄山景区、三亚非核心区等拥有稀缺资源的房产。
紧跟政策,抓住红利:密切关注保障房回收政策,多孩家庭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例如,长沙新政允许为多孩家庭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20%,武汉则直接为三孩家庭发放12万购房补贴。杭州国企收购存量房的比例已达15%,尽管收购价低于市场价18%,但能快速将房产变现。
债务重组,减轻负担:降低家庭杠杆,进行债务重组。切记,法律规定生存权高于债权,法院强制执行时会保留基本生活费。
如今的楼市已然变天。万科负债1246亿元,北京房价跌回八年前,法拍房数量成倍增长。占据家庭资产77%的房产,正从财富变为吞噬金钱的黑洞。当潮水退去,手握多本房产证的人,或许会发现自己正身处裸泳者队伍的最前列。曾经以为最安全的“垫脚石”,往往也可能成为最沉重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