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7月,G7财长会与欧盟动态引发关注——德外长称中国部分产品为“过剩产品”,冯德莱恩即将访华,背后有何深意?
先看最近的两则消息。7月中旬,G7财长借G20会议间隙单独开会,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公开放话,G7要“研究对过剩产品采取更有力行动”,几乎同一时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访华,时间定在7月24日,中方将以高规格接待。一边是负面舆论施压,一边是高层互动,这两件事看似矛盾,实则暴露了欧盟在中欧关系中的复杂心态。
冯德莱恩(资料图)
G7口中的“过剩产品”从何而来?得先理清楚他们的逻辑。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这让部分欧美国家坐不住了。他们拿不出中国产品“过剩”的实证,却反复用“市场扭曲”“政府补贴”当借口。就像德国财长说的,G7现在不仅盯着产品本身,还开始讨论“原材料和稀有矿产依赖”问题,声称这种依赖让供应链变脆弱。
但明眼人都知道,欧盟自己这些年没少在新能源领域砸钱,比中国同期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多出一大截。自己大把撒钱补贴产业,转头就说别人“不公平”,这算盘打得够响。
更关键的是,G7的指责藏着战略焦虑。这种双重标准,本质是怕中国产业竞争力太强,抢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些年,中国靠技术创新、完整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把新能源产品性价比越做越高,确实动了某些国家的“奶酪”。但他们不想着提升自己,反而拉帮结派搞标签化攻击,把精力花在给别人“扣帽子”上,这种做法既不体面,也解决不了自身问题。
德外长这时候跳出来喊“过剩产品”,更像是给G7的“集体行动”打配合。有分析指出,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最近日子不好过。美国关税大棒悬在头顶,8月1日起可能对欧盟输美产品加征30%关税,德国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首当其冲。这时候拿中国产品说事,多少有点“转移矛盾”的意思——既想讨好美国,让其在关税问题上松松口,又想借“共同立场”拉拢其他欧盟国家,稳住自己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但这种“借刀杀人”的套路,真能奏效吗?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再看冯德莱恩访华。按理说,欧盟高层主动访华,本应是缓和关系的机会,可她之前在G7峰会上抛出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已经让中欧关系蒙上阴影。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合作空间有多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中国连续多年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新能源、绿色转型、数字技术等领域,双方互补性极强——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潜力,能帮欧洲企业降低成本;欧洲的技术和标准,也能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参考。这种合作本来是双赢,可欧盟近年总爱搞“小院高墙”,今天加关税,明天设壁垒,最后受损的还是双方企业和消费者。
中方对欧盟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得讲道理。针对所谓“产能过剩”,中方早就用事实回应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靠的是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和充分市场竞争,不是靠补贴;稀土管理政策坚持环保优先,目的是规范资源开发,和“武器化”八竿子打不着。这些话中方说了不止一次,可欧盟总当耳旁风,说到底还是被偏见和焦虑蒙住了眼。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能不能打破僵局?关键看欧盟能不能摆正心态。如果还抱着“中国威胁论”不放,继续用“产能过剩”这类标签煽动对立,那访问再多也难有实质进展。但如果能认识到,中欧关系的根基在合作,利益在共赢,放下偏见,坐下来好好谈,很多问题其实不难解决。
冯德莱恩(资料图)
现在的问题是,欧盟能不能抓住冯德莱恩访华这个机会,把之前的负面言论“翻篇”。毕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中欧作为稳定因素,本应携手应对挑战。如果欧盟非要在“对抗”和“合作”间选边站,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说到底,G7的“共识”也好,德外长的“狂言”也罢,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合作的,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是市场认可的、不可替代的。欧盟与其费尽心思找借口,不如多想想怎么和中国一起把蛋糕做大。毕竟,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