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025秦创原创新资本发展大会上,总规模100亿元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正式落地西咸新区。作为陕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本工具,该基金由省级财政、西安市财政、陕西投资集团等省属国企及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将联动长安汇通集团已布局的产业基金集群,形成总规模300亿元的"母基金+子基金+直投"资本矩阵,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从资金投向看,这支母基金紧扣陕西产业特色与科技优势,构建了"赛道聚焦+链条延伸"的投资体系。在领域选择上,重点覆盖新材料、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智能成套设备等领域,其中,航空航天是陕西的传统优势领域,长期以来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在航空发动机研发、飞行器设计制造等方面成果斐然;低空经济则是极具潜力的新兴赛道,陕西凭借空域资源优势以及在通用航空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有望在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运营机制上,该基金突出"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秦创原平台赋能"的融合创新。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模式,引入国内头部创投机构参与子基金管理,建立基于行业景气度、技术成熟度的动态投资评估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三项机制突破传统政府基金瓶颈:一是设置差异化容亏率,对早期项目投资允许最高30%的单笔亏损容忍度;二是实施超额收益让渡,当子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8%时,将政府出资部分的超额收益的60%让渡给社会资本及管理团队;三是建立"投早投小"尽职免责清单,明确12种无需追责的投资情形,为敢于投资硬科技的团队"松绑"。
从生态协同视角出发,基金创新采用“资本+平台+服务”的赋能模式。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与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紧密联动,建立起“技术需求库—项目储备库—基金投资库”三库联动机制。例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子基金”,针对高校专利技术提供“研发资助+股权投资+产业化辅导”的全周期服务。当西安交通大学某科研团队研发出先进的储能技术专利后,专项子基金迅速介入,前期提供研发资助,助力技术优化;随着项目推进,进行股权投资,帮助团队成立初创企业;后续还提供产业化辅导,从生产场地选址、设备采购到市场推广策略制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同时,联合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推出“专利价值评估—股权作价入股—基金跟投”的闭环模式,针对科技成果“轻资产、难估值”的融资难题,通过专业的专利价值评估机构对成果进行估值,以股权作价入股的方式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基金再进行跟投,保障项目顺利落地转化。
随着300亿资本矩阵的持续发力,有望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形成千亿级创新资本集群,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陕西在硬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助力陕西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陕西科创母基金的落地,是近期地方政府加码科创投资的缩影。进入2025年,多地密集推出规模可观的科创母基金。
6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完成第四批子基金签约,新增12支子基金,至此该基金累计管理子基金达44支,实缴规模27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7.88,投资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近500个项目。
5月底,青岛高新区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要求子基金投资本地企业比例不低于60%,并配套推出"基金落地奖励+人才公寓+用地保障"的组合政策。
4月,成都高新区宣布设立100亿元科创母基金,采用"母基金+产业园区"模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园区内设立"基金工作站",实现"项目孵化—基金投资—园区落地"的无缝衔接。
在这波热潮背后,各地科创母基金实则遵循着相似的底层逻辑与发展脉络,仔细梳理便能发现其中三大普遍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科创产业的未来走向 。
一是投资策略呈现"双聚焦":聚焦硬科技领域(半导体、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占比超80%),聚焦早期阶段(种子轮、天使轮投资占比平均达45%),与地方产业规划的匹配度显著提升,如广东侧重电子信息、江苏深耕工业软件、安徽聚焦新能源等。
二是机制创新趋向"市场化":超过70%的新设立基金采用"让渡收益+容亏机制+专业管理"的组合政策,政府角色从"主导投资"转向"引导生态",例如深圳、杭州等地的母基金已实现社会资本出资占比超60%,市场化决策占比超90%。
三是生态协同强调"立体化":85%的基金建立了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动机制,60%的基金配套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形成"资本+技术+场景"的协同网络,如上海科创母基金与张江实验室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专门支持实验室阶段的技术验证。
但在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
同质化竞争待解:约60%的基金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热门赛道,导致部分区域出现项目争抢现象,而像工业软件、精密仪器等"冷门硬科技"领域仍存在投资缺口。
专业人才瓶颈突出:硬科技投资需要懂技术、通产业、善资本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多数地方基金的投资团队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占比不足30%,难以精准评估技术价值。
退出渠道仍显单一:Pre-IPO阶段项目退出依赖IPO为主,早期项目退出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区域性股权市场、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退出渠道尚未成熟,影响资金循环效率。
总体而言,各地科创母基金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陕西此次推出的100亿基金,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协同,为破解硬科技投资难题提供了区域实践样本,而如何在聚焦本地优势、避免同质化、完善退出生态等方面持续突破,将是这类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宝利投资作为一家专业的投研服务企业,始终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领域,以全周期、专业化的投研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深度赋能。未来,宝利投资将继续以更具前瞻性的行业洞察与精细化服务能力,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深度融合,助力构建硬科技领域创新生态新格局。